信件上的内容使得武临眉头紧皱,上千人不可能悄无声息的躲开,董卓派出的斥候探查安全的进城。
揉了揉绷紧的眉头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村民对他稳定军心至关重要是不得不接应,现在的难题在于避开西凉军突如其来的袭击。
收拾好凌乱的案牍,铺上详细记载中山国山河城池的羊皮卷地图,仔细观察审视唐山县周边地形。
据悉牧马现在的位置距离左人山不足百里,如果要撤回县城必须渡过滋水。
即便是在冬季枯水季节,人若是要冰冷寒澈的河水,必须安排足够多的船只。
此前为训练水军建造了,数百艘渔船停留在下流地区,此前安排数十条渔船显然不够使用。
一边要提防西凉军迅疾如风的进攻,就必须有一支强悍的骑兵盯住董卓大军。
狡诈聪慧的李儒一旦发现我军大规模调动部队,几百艘渡船的动静俨然逃不过此人的精明。
“唉,此事可太难处理了!”在脑海中反复设想依旧避免不开,与西凉铁骑的野战的冲突。
经过多次的审查全局,让身边的亲卫迅速通知徐晃等人前来商议对策。
半个小时后,黄邵这些留在城内负责部署防线的的将领,听闻有紧急军情陆续火急火燎的匆忙赶来县衙听命,现今全军气势正盛都嗷嗷叫嚣着歼灭董卓。
待众人四处落座,一道不可思议的白衣身影,自然而安静的坐在武临右手边末尾处。
自从张宁听闻武临特意安排人,去太行山接应他的青梅竹马后,整个人都感觉昏昏沉沉处理事务也让烦恼挥之不去。
从路上偶遇仓促赶来开会的简修,也就不知不觉的跟随他们进入了大堂。
武临瞧见她面色略显憔悴,明显是因为烦闷焦躁失眠不足导致神情恍惚不定。
想了想也猜不透她应何时如此不安,侧目发现众人等待他发令发兵的喜悦之情。
“各位,刚刚接到城外传回来的消息,牧司马号召千余名百姓加入我军。”
张宁听见牧马的名字,白芷的玉指紧紧撰住柔顺的裙摆,心中暗自叹息道;
“该来的还是会来的,之后该如何与她们相处!”
在她愣神之际,武临继续阐述目前的局势。
“此刻距离县城不足百里,预计明日夜晚就能抵达滋水河岸。
众所周知,城外还有四千精锐的西凉铁骑虎视眈眈。
黄巾军都是一群饱受朝廷压榨欺凌活不下去的平民,身为正义之军断不能放弃任何一位百姓。”
顿了顿话语给他们留下缓冲的时间,又继续补充应对之策。
“此战或许不可避免,想要护送百姓安全脱离危险,就要依靠各位众志成城团结协作了!”
得知因为无辜百姓可能遭受董卓大军的攻击,诸将皆是面色凝重。
西凉军中战将如云,其手下的骑兵曾经纵横西凉。
杀的自幼生活在马背上的羌族等少数民族,全都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俯首称臣。
即使对方仅有四千多骑兵,城内不到两万的步兵在野外战场中,如果被纠缠上只能活活耗死。
属于是逃不掉也打不过,没有人有把握用步兵,在正面战场中战胜西凉军。
武临深知军中将领了解张燕率领的万余黄巾军,依然被华雄阵前斩杀,万余人马四散而逃做鸟兽散。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黑山军凄惨的下场还历历在目,众人身存畏惧之心也情有可原。
“董卓此行是为了全面剿灭我军,而且他们军民不过数千人。
对方迟迟不肯渡过滋水攻打县城,明显是想等待曹操和高阳的援军,如若处理妥当也可毫发无损的接回百姓。”
无视几人欲言又止的犹豫模样,以不容置疑的强势态度压制所有人的恐惧。“诸将对此事没有异议,我就安排接下来的任务。”
环视大堂内噤若寒蝉的诸将,他冷酷严峻的言语为其注入了强心剂。
“简修负责从下流搬运百条渔船送至上游三十里出,在明夜及时之前大军堵坝处接应。”
“徐晃、石东随我率领帐下人马于河岸震慑敌军,城外驻扎的大军今晚渡河。
简修先运送打造好的木桥前往军中,薛兰带着守住好桥梁防止西凉军渡河,必要时烧毁河上木桥。
其余人守卫好城池,谨防城内世家趁大军出城作乱。”
军令如山,将领莫敢不从,诸将接下军令立即行动了起来。
几个呼吸间,府衙中仅剩下满脸担忧的张宁,以及对此战心事重重无相对胜算而坎特不安的武临。
两人各怀心思皆是心照不宣,都不愿意率先开口提出疑惑,最终还是关怀武临安危的张宁按耐不住,出言打断满心忧虑的武临。
“一定非要冒着生命危险煞费苦心,领军出城护卫那些百姓的周全吗?可以选择不去吗?”
张宁奇异的态度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平常不是特别关心城内难民衣食住所,这不同寻常的反常显示她心中特殊的焦虑。
“他们都是被迫卷入战火而一群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我打着黄巾军天下大吉的旗帜,为了凝聚民心必须冒险尝试。”
见武临是下定决心率军出城,深知大义不可违背,虽无能为力阻止大军开拔,但心中的烦闷迫使她忍受不住愤懑。
语气强硬而任性的说道;“怕不仅仅是为了你口中说的大义,而是为了救回朝夕相处的人吧!”
此言一出令武临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张宁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话音未落,提起群众不顾形象捂着羞愤的脸跑了出去。
此情此景让他完全摸不着头脑,完全无法理解她因何愤慨难过。
很快,简修派人来报称已经安排民夫出城搬运渔船,设计好的简易桥梁送出了城。
武临眺望城墙上飘荡的军旗,不禁灵机一动想起了一条有用的妙计。
“回去复命之时,让简修收集数千大军旗帜,待我出兵前全力安排好。”
士兵不敢怠慢,立刻起身带着军令返回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