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壶...水壶飞过来了,给我...我渴死了!\"
清晨,老猫醒来第一反应是寻找水壶,脱口而出“我好渴”。
这句话勾起了大瘩子和大饼的愧疚感,后悔当初没拿钱离开唐市。
如今的困境让他们懊恼不已。
老猫满心怨气,抱怨若非为了那点水,也不会陷入这般境地。
大瘩子则自责没能及时带着钱逃离。
两人同时有了相同的想法。
贾建设在驾驶时突然听到车厢内传出撕心裂肺的呼救声,不禁摇头苦笑。
此时,欧镇凯也发现了贾建设的到来,感激他的及时相助。
贾建设从车上取出两壶水递给欧镇凯,缓解了这里严重的缺水危机。
正当众人松口气时,一位中年妇女惊呼车厢内有人被捆绑,引得大家立刻关注。
甚至有几名紧张的巡逻战士已将配枪取出。
\"我正要说的就是这件事,刚才那三人企图抢我的补给和水,结果被我制住。”
\"抢补给和水倒没什么,关键是我还发现他们背着这个。” 贾建设急忙向欧镇凯及赶来的一名巡查员说明情况,并拿出大疙瘩他们的旅行包。
当贾建设打开旅行包时,一沓沓的现金赫然呈现。
周围瞬间响起一片惊呼。
这竟是一整包钱!
贾建设当即把这一大包钱和那三位\"笑星\"交给了欧镇凯及巡查队员。
如此大事,两名巡查队员也不敢擅自处理。
欧镇凯也无法定夺,只能带着两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协助运送这些物品。
恰巧,贾建设的车辆即将路过他们部队的驻地,可以顺便搭车。
随后,只需将钱和人转交给相关部门即可。
贾建设并不在意这些,他将人与钱交给欧镇凯便不再过问。
毕竟还有很多伤员需上车,可能还需等待片刻才能出发。
他并未停歇,像往常一样提着两个大水壶为附近的民众与战士供水。
围观的战士与民众虽感惊讶,但很快转移了注意力。
然而,他们都对贾建设的品德深表钦佩。
这可是十万元人民币啊!
看人家把这十万元往那儿一放,就跟丢弃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似的。
就连见多识广的欧镇凯也不得不赞叹贾建设的气度与自制力,对他竖起大拇指。
要知道,他此刻提着这沉甸甸的一大包钱,内心亦十分激动。
从这儿就能推断出,贾建设之前面临的困境有多严重。
当然,这只是他的主观推测。
若欧镇凯知晓贾建设的实际资产,恐怕会当场惊愕不已。
二十分钟后,所有伤员均已上车,欧镇凯等人挤进后座。
这一大包钱,欧镇凯始终紧紧抱着。
这很自然。
贾建设、身旁两位战士的任务是护送这批钱,而车后的那位战士与另一名巡查人员则负责押送大瘩子三人。
任务分配早已明确,一旦出事,责任自负。
贾建设先掏出烟,每人发了一根,又将水壶递给邻座战士,示意大家喝水。”欧连长,别太紧张,喝点水,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他说着发动了汽车。
“呼……贾兄弟,这么多钱啊!”欧镇凯抽了一口烟,缓解紧绷情绪,“我这辈子都没见过,更别说提着了,能不紧张吗?”他感慨道。
周围的战士也深有同感地点点头。
欧镇凯改口称贾建设为建设兄弟,不再像最初那样直呼同志。
“有什么好激动的,这又不是我的钱。”贾建设淡然说道。
“建设兄弟,就凭你这句话,我们就是朋友。”欧镇凯竖起大拇指,“你的冷静让我佩服。”
贾建设经过团部时放下两位战士,车上还有伤员,需尽快送往医疗驻地。”我回头再来接你们。”说完便驱车离开。
钢厂居民区尚有许多伤员,至少还要跑两趟。”这个兄弟真是侠义之士。”欧镇凯看着车远去,不禁感叹。
尽管贾建设对此事表现得轻松,但上级对此十分重视,此事也为众人敲响警钟。
唐海钢厂这样的大型企业曾被忽视,大瘩子等人借机敛财的行为更是出乎意料。
近期,随着驻扎唐市的部队不断增多,除了全力抢救人员外,还需要对相关事件及人员进行全面排查。
我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绝非虚言!这一原则得到了充分践行,贾建设也因此受到表彰。
他不仅获得了表扬信和荣誉证书,还获赠了一件特别的纪念品——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致敬……”字样的搪瓷茶缸。
这件普通至极的茶缸,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承载了深远的意义。
贾建设对此充满珍视,因为他明白这份礼物背后蕴含的价值远超其实际意义。
不得不承认,贾建设确实运气颇佳。
当初他不顾一切支持唐海时,曾与李民富及其两名随从发生激烈争执。
如今凭借这份表彰,至少能暂时堵住那些人的悠悠之口。
然而,其他方面仍需谨慎应对。
毕竟李民富等人正处于“回光返照”阶段,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说到李民富,这段时间他的表现尤其值得留意。
他带领的运输队每日承担繁重任务,将大批物资送往前线,尽管辛苦,却始终保持着乐观态度。
事实上,这位老谋深算之人早已开始盘算自己的利益得失。
每晚夜深人静时,李民富总会带着一个大旅行袋前往一个小院落,具体内容无人知晓。
而运输队中的多数成员只是单纯为了生计服从指挥,但也有一些头脑清醒者默默记录着重要信息。
其中,葛洪兵作为李民富的心腹尤为引人注目。
此人多年来暗中与韩庆阳、何雨柱等人交往密切,助益良多。
内心深处,他对贾建设怀有深深敬意,认为正是对方当年的一席话点醒了自己,使他明确了人生方向。
近年来,他冷眼旁观李民富一伙的种种荒唐行为,愈发确信自己的选择正确无误。
去年的时候,他就察觉到像李民富这样的人风光不再只是时间问题。
别想岔了,他并非穿越者,也谈不上特别聪会。
归根结底,不过是“旁观者清”四个字。
置身事外,他的视野自然更加开阔。
他暗自庆幸,幸好及时醒悟,不然等到后来清算时,他这种人怕是难逃背锅的命运。
而李民富之流却能全身而退。
你能不感恩贾建设吗?
眨眼间近一个月过去了。
贾建设等人终于可以痛快地洗个澡了。
洗完后,还让人修剪了一下头发。
帮忙理发的是医疗队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医生。
这位女性不但能熟练使用手术剪刀,也能自如操作剃头工具。
头发理过,胡须刮净,再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那种舒畅感难以言表。
至于那些换下来的衣服,老实说,不用撑都能直挺挺地立着,与其浪费时间清洗,不如直接扔掉算了。
今天是救援队在唐市的最后一日,他们洗完澡吃好饭便启程返回燕京城。
唐市的后续工作虽然繁杂,但大家终究得回归正常生活。
单凭贾建设等人在唐海最艰难时伸出援手这一点,已属难能可贵。
由于救援队由两个单位联合组成,感谢信也分为两份。
贾建设已将协和的那份交给阮胜魁。
然而,此刻协和的医生们早已无暇顾及这些形式上的东西。
这些天来,他们目睹了太多人间惨剧,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少纯粹的人性温暖。
这段经历想必会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境界。
饭后,贾建设让庞庆丰带着几个司机检查维护三辆运输车。
趁此机会,他也悄悄储备了一些燃油等物资。
并非他贪图这些小物件,而是这类资源有时确实不易获取。
比如这次赴唐海,最初几天的资源供应就很紧张。
他若不是常带那些女子郊游,担心房车途中没油,早就囤积了不少燃油。
不然那段时间,他开的车非趴窝不可。
近期他大概不会出国,
因此贾建设担心再次遇到缺油情况,便偷偷储备了一些油料和工具放在空间以防万一。
与新朋友们道别后,救援队踏上归途。
如今唐海通往四方的道路均已畅通,不像来时那样走不远就得搬石头。
等救援队疲惫不堪地返回燕京城,已是深夜。
因有三辆车,每辆负责一个方向,将队员送回家。
贾建设与何雨柱回到四合院时,天已微亮。
他并未急着去单位,既然已离开多日,也不在乎再多休一天半日。
说完唐海之行,再说说大杂院的情况。
时间倒退回半个多月前。
此时距**已过去数日。
随着工作步入正轨,大杂院居民陆续搬回各自家中。
夜晚蚊虫肆虐,防震棚狭小无法安眠。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食宿都很不便。
其实大家在**棚只住了几天,但已显现出不少矛盾。
即便如今各自归家,大院内的防震棚仍未拆除。
他们担心还有余震,留着棚子至少有个避难所。
年轻人已开始上班。
阎埠贵一边整理物品,一边留意院里的防震棚。
退休后他无事可做,整日无所事事,只能想些小门道。
这段时间阎埠贵非常忙碌。
城中随处可见防震棚。
以前建棚多用大块木材。
许多小块木材因不适合建棚被随意丢弃街头。
有这样的便宜可捡,阎埠贵岂会不动心?
于是他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收集了许多小木料。
他毫不在意面子问题,这些木料在冬天正好能用来烧炕取暖!这些都是钱啊!明白吗?
当时家家户户都往防震棚里搬了不少东西,如今回家居住,许多没用的东西都被丢弃。
这些遗弃之物成了阎埠贵的目标。
今 ** 一直留意院子里的防震棚,因为有了一个新想法。
左思右想,觉得这事或许真能成,但还需等待时机。
目前只是有个不错的念头,时机尚不成熟。
他已打定主意盯上防震棚,因为之前类似经历有过。
那时为了挖防空洞,他让两个儿子阎解放和阎解旷趁机取了不少材料。
那时刚拿出盖防震棚的材料,两个儿子却认为这些材料属于他们,于是将防震棚拆走。
阎埠贵如今认为防震棚早晚要拆,个人搭建的防震棚拆除后,材料自然归原主。
就像贾建设的材料,能被借用已是难得。
即便如此,阎埠贵还是不得不承认贾建设的仁义。
他并未算计贾建设的防震棚,而是盯上了公园里统一搭建的防震棚。
公园内有诸多防震棚,现已无人居住,不仅碍事,还占据了人们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