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怪人。”老刘低声嘀咕,随后走向篝火旁。
轮替后,贾建设带丁秋楠上车休息。
此时已近三点,还需抓紧时间,再过三小时天就亮了。
次日黎明初现,他们即刻开始清理路面。
幸好车上备有常用工具,约九点多才完成任务。
期间,贾建设趁机独自离开,从系统取了些东西当作早餐。
这次他并未取出更多物品,只是悄悄递给两女每人一颗巧克力,助她们补充能量。
---
清理完路面,吉普车再次出发。
众人脸色略显苍白,昨晚在野外休息不足,今早连续几小时体力劳动,几乎达到极限。
尤其是两位女性。
尽管昨晚吃过面,但女性天生体力较弱,此刻丁秋楠与梁拉娣连动也不想动弹。
站在这个地方的人,只盼着尽快到达,生怕错过午饭时间。
最终,在贾建设的匆匆赶路下,总算在中午抵达了北山公社。
一行人的到来受到了热烈欢迎。
此时正值饭点,而且公社上午刚损失了一头牛,正好可以用牛肉款待众人。
除了贾建设面无异样,其他人听说有牛肉可吃,都兴奋不已。
众人进入大食堂后,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人头攒动,每个人都手持一只大海碗。
虽然有些人拿着粗粮饼子,但贾建设已心中有数。
听北山公社的大队长介绍,这里的大食堂运营得很好,人人都能随意取食,想吃多少就拿多少。
这让几位城里的客人有些尴尬,没想到公社的生活如此富足?毕竟城里别说吃肉,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公社的工作人员对此颇为自豪,尤其是看到这些从城里来的干部,更显得意。
他们自豪地说:“虽然如今不如往昔,但我们公社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超额完成任务。”一位工作人员指向食堂的打饭窗口,自信地说:“这食堂便是最好的例证。”
周围几位戴眼镜的文职人员连连称赞:“说得对!”
二大爷和老刘听得有些心动,也开始向往公社的生活,毕竟隔三岔五就能吃到肉,还能吃得饱,怎能不让人羡慕?
就连梁拉娣和丁秋楠的脸上也流露出一丝羡慕之色。
唯有贾建设感到震惊。
他注意到几位文职人员身后站着几位大队长模样的人,这些人正是刚才迎接他们的干部。
他们是真正的农民,虽在笑,但笑容中带着苦涩,手里的烟袋不停地抽着旱烟。
他们内心忧虑,为了这次接待,为了维护公社的面子,不得不宰杀一头耕牛,这让他们感到沉重的负担。
春耕时节到了,今年的情况比去年更艰难,少了一头耕牛,收成势必会大打折扣。
贾建设此刻觉得自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无比渺小。
他开始体会到时代洪流的力量,意识到这不是个人能够轻易改变的。
他的头脑异常清醒,对当前农村的状况了然于胸。
看着周围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们斗志昂扬、热血沸腾,他却像在观看一场电影,感到一切不真实。
连熟悉的人——刘海中和丁秋楠,看起来也显得虚幻。
干部们不断宣传着好消息,称各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整个公社充满生机与活力。
馒头和牛肉味道虽佳,却无法触动贾建设的心绪,对他而言,这一切恍若镜花水月,食之无味。
尽管他面上带着笑,随声附和,内心却冰冷沉重。
吃过午饭后,公社为他们安排了住宿,他作为组长独享一间房,其他人则两两合住。
想到刚才的画面,他心中涌起孤独感,仿佛众人皆醉而他独醒。
他虽提醒自己要低调,也懂得适时狠心,但面对身边人时常流露出感性的一面。
即便明白应果断行动,可当亲眼目睹现实时,内心的无力感便悄然侵蚀。
他多想告诉公社不必如此铺张,眼下最重要的是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然而他不敢开口,担心说出 ** 会引发未知后果。
唉,罢了,管好自己就行。
今年熬一熬也就过去了,相信这边也能撑下来。
必须守住初心,别成了多管闲事的人。
身边这么多女人还得他照顾,若他出了事,她们该怎么办?孩子又怎么办?想到这儿,贾建设目光愈发坚定。
调整好心情后,他用冷水洗了把脸。
他已经想明白了,若非有上帝视角,凡事都能预知,他或许早已融入这个时代。
现在即便遇到类似午饭的情景,他也能够坦然应对。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未必就是错的。
后世人看来,前人的许多行为确实显得愚昧,但若非身临其境,旁人又怎能评判对错?他无法扭转大局,即便没有金手指,自己的日子也未必好过,能吃饱喝足就算不错了,还谈何改变?就连身边的人他都改变不了。
就像此时,若他贸然喊出那些都是假的,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北山公社不会有好下场,他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
别以为这里的人都是傻子,大队干部怎会不知粮食的重要性?不少社员对此心知肚明,为何没人说出来?显然此事另有深意。
休息片刻后,贾建设与其他几人汇合,接着由接待员带领参观公社的春耕活动。
*
走到耕地时,眼前景象只能用“震撼”来形容。
除了这个词,贾建设一时找不到更贴切的描述。
广袤的土地上,一群人热火朝天地劳作着。
大家齐声喊着号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神情。
“贾组长,这些人在准备春耕翻地,等地翻好后,会有其他人来播种,大家都有分红。”接待员笑着向贾建设等人介绍。
“翻地?现在公社还用人工作业吗?不是有耕牛和我们厂支援的拖拉机吗?”丁秋楠疑惑地问。
建国初期,新龙国的制造业基础薄弱,农机工业几乎是空白。
大部分农村仍依赖耕牛进行农业生产。
在此背景下,龙国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七四三”计划便是重要一环。
拖拉机成为机械化发展的先锋。
然而在1958年前,龙国的拖拉机全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且获取不易。
这使得当时多数农村从未见过拖拉机,许多农民甚至没听说过这种机器。
直到1958年7月,我国首台自主生产的拖拉机“东方红”问世。
从此,越来越多的拖拉机从工厂走向全国。
北山公社也有四台由第四钢厂支援的拖拉机。”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此话并非虚言,一台拖拉机的效率可抵五十多头牛,四台拖拉机的效率约等于一百五十到二百头牛。
因此,丁秋楠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
“女同志,您误会了,耕牛和拖拉机都有,只是拖拉机出了问题,耕牛数量也不够,春耕时间紧迫,所以只能牛、人一起翻地。”接待员起初说起耕牛时神情略显尴尬,但后来逐渐从容起来。
他所言属实,第四钢厂派员前来,公社上下都很欢迎。
几台主力拖拉机损坏已久,大家都期待钢厂技术人员前来维修。
目前耕牛不足,人力有限,粮食储备也不足,若不能尽快修好拖拉机,今年耕地面积势必减少。
此前公社已派人赴第四钢厂求助,但对方表示需等到总厂年度巡视时一同处理。
北山公社为这次春耕筹备了大量物资,牛肉和馒头都准备充足,这背后有着诸多考量。
“拖拉机出了问题?那还看什么参观?快带我们去看看。”贾建设急切地说。
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能帮忙的地方,他都会尽力去做。
他知道春耕的重要性,多开垦一点田地,秋天的收成就会更有保障。
“好的,真是太感谢您了!我这就带您过去。”接待员满心欢喜,原本以为至少要等到第二天,没想到来的领导如此爽快,这让他对贾建设顿生敬意。
随后,在接待员的带领下,几人来到存放拖拉机的仓库。
对于机械,贾建设和丁秋楠一窍不通,老刘也只是略知一二,真正的主力还得靠梁拉娣。
刘海中虽是六级钳工,但对拖拉机并不熟悉,不过他对零部件的制造与维修颇有心得,便协助梁拉娣工作。
这正合他心意,他此行就是为了立功。
之前看到的人力耕地场景,让他明白机会难得。
若能与梁拉娣一起修好拖拉机,这无疑是立功的好机会。
错过这次,也许再无类似机遇。
能否升职全看这次表现。
想到这里,刘海中前所未有的积极起来,可以说是任劳任怨。
梁拉娣说什么,他都照做,这种态度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经过梁拉娣一下午的努力,四台拖拉机问题不大。
她已修好一台,另一台保证最晚明天中午完成。
剩下的两台较棘手,零件老化无法使用,需派人去工厂定制或向厂家订购。
但找厂家订货耗时太久,贾建设决定由钳工赶制。
此时的钳工可谓技艺超群,只要有机器和时间,没有做不出的零件。
虽说是徒手造航母有些夸张,但只要有图纸、人手足够,他们确实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