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辉煌跌宕的一生,被毛主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列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中国古代四大帝王之一。
他第一个功绩是再造华夏。现在的我们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有着一样的血脉传承;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接受现在统一的中国,认为中国现在的样子就是他自然而然本来该有的样子,但是在五代十国大分裂的时代关口,不得不承认,中国是有长期分裂风险的。
宋以前的朝代采用的都是地方分级管理的军制,这样的管理形式非常有利于建立一支支能征善战的藩镇边防军,也能让国家实现迅速扩张。但是这样的统治形式很容易造成分裂,一旦朝廷统治力稍弱,就很快会有藩镇割据称王,其他地区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独立。
这些分裂的政权一旦形成,再假以时日,一定会围绕这些小国君主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小国君主也一定会为了加强统治,大量向民众灌输区域独立的思想。就像传销洗脑一样,人的思想在周围人群认同的情境下,是很容易接受集体思想的,这个时候,这些分裂地区的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是南唐人、后蜀人、南汉人。
当别人去攻打他们,这些小国的人也会不惜生命代价,誓死保卫所谓的自己祖国,就像欧洲分裂的时间太久了,很多小国甚至独立了几百年,那么即使让拿破仑这样的牛人短暂的统一过,也顶不住一波波的起义浪潮。
中华文明走到这关键的历史当口,军事强人赵匡胤出现了,重新统一了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地区,让南唐等诸多小国重新回归华夏。更重要的是,他彻底根除了中华文明分裂的制度根源,建立了弱枝强干、分割军权的新制度,把“合久必分”的所谓历史规律彻底扔进了垃圾堆,从此以后,不论是元明清,还是民国,中华文明只是在改朝换代,但再也没有分裂过。
第二个功绩是真正把宽容仁爱带给了人民。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毫无安全感可言,早就习惯了用拳头说话、用刀子安身立命。赵匡胤和平夺权,善待柴荣后人和前朝官员;讨平四方,厚养各国皇帝、安抚地方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治下万民能够休养生息。
在他的仁德治理下,人们开始有了难得的安全感,开始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大宋也慢慢地走向了安定祥和的新轨道。
第三个功绩是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赵匡胤极力推崇读书,并施行了真正的科举制,奠定了后期文化繁荣的基础,让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有宋一朝涌现了大量的着名文人,唐宋八大家北宋就占了六位,还有包括范仲淹、晏殊、文彦博、寇准在内的许多名相,甚至于到了南宋后期还有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文人出现。
很多史学家很遗憾地说过,假如赵匡胤再活十年,宋朝肯定不是后来的样子。
那一晚,我梦回千年、穿越大宋,来到了公元976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夜里,闯进了万岁殿,我夺过了酒杯、踹翻了赵光义、扯出了那包砒霜,告诉赵匡胤有毒。赵匡胤那晚没死,又活了很多年。
此后的大宋朝,先败北汉,再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然后克西域、征安南,尽复汉唐辽阔故地;赵匡胤又补足了大宋的制度,此后的大宋朝虽然重文,但从不抑武,豪迈大气,四夷畏服。
正常变老去世的赵匡胤,临死前交代了“祖宗不足法,时代当变革”的遗训,让此后的大宋朝不再拘泥死板,变得勇于创造、富有活力。
然而那只能是梦,隔着千年时光,我只能看着赵匡胤饮下了那杯毒酒,生命在落寞和不甘中慢慢逝去。我和他那双眼睛遥遥相望,那眼神里充满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对天下苍生的担忧,他用尽全身力气抓向了天空,似乎是想抓住他那恋恋不舍的大宋,然而什么都没有抓到,一个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地。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崩,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