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先清除了赵普这边的势力。如果按照一个政治老手的常规操作,下一个目标就应该就是尽快清除赵光义。况且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2岁,小儿子赵德芳也14岁了,皇子已经长大,已经不再需要赵光义接班这样一个备用方案了。
换一个像李世民那样心狠手辣的皇帝,杀个把亲兄弟还是没什么心理障碍的,但是看着一起长大的弟弟,赵匡胤心软了。
在赵匡胤心里,赵光义始终是那个坐在自己腿上嬉戏打闹的孩子,是那个勾着自己脖子让自己抱抱的弟弟。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兄长,他用慈爱的目光欣慰地看着弟弟妹妹长大,可作为帝王,过于重视亲情已经成为了他最为致命的弱点。
朝局就像一个天平,你单拿掉了一边秤盘上赵普这边的砝码,必然导致整个天平的失衡,再也没有人限制赵光义的一家独大。赵普离京的一个月后,架不住多位朝臣的反复上奏,赵匡胤只得把赵光义封为晋王。迟迟不忍心下手的赵匡胤将蓦然发现,接下来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权势熏天、对他虎视眈眈的赵光义。
其实早在开宝二年,很多人就已经看出来赵光义图谋不轨的种种迹象,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向赵匡胤发出预警,殿前都虞候杨信含泪上奏说:“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豢养死士、结交朋党,此人居心叵测,请陛下一定小心提防。”但是那个时候,赵匡胤并不以为意,当场大怒:“我们兄弟相处和睦,感情深厚,哪里要你这样的小人挑拨离间。”立即下令将杨信驱逐出殿。人啊,就是个感性动物,不论多么聪明都会被固有的情感所左右。
自从成为隐性意义上的皇储,赵光义就一直在悄无声息地积蓄实力,他到处许以利益、予以援手,不遗余力地拉拢朝廷军政大员。举个例子来说,开宝五年(972年),由于涌入国都的百姓越来越多,导致开封粮仓提前被吃空了,掌管开封城物资储备的三司使楚昭辅受到了赵匡胤的严厉斥责,被要求限期解决问题。正在楚昭辅焦头烂额、无计可施之际,赵光义不光帮他向皇帝代为解释难处,还从其他地区紧急调拨十万石粮食进京,帮他解了燃眉之急,从此以后,此人死心塌地成了赵光义的铁杆拥趸。
最能够证明赵光义狼子野心的,就是他私自豢养了大量死士,这些死士大部分是亡命之徒,有的甚至身背多宗大案。这些人日常由赵光义供养,并许配给妻子家眷,他们或住在王府内,或杂居在市井之间,还有的被集中养在城外的一个秘密院落。他们组织严密、行踪诡秘,多年来从未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直到赵光义登基以后,这些死士包括郭密、张凝、葛霸、戴兴等人才浮出水面。
作为老牌政治家的赵匡胤,已经清晰嗅查到了来自二弟的威胁,他开始打算大力扶持皇子作为新的势力,来自然替代晋王的势力。这在正常情况下没什么,也能实现权力的顺利过渡,但是他所面对的是阴险狡诈的晋王赵光义。
开宝六年二月,吴越王钱俶入京来朝,同来的还有大理、蒲甘、琉球等其他各国使臣,赵匡胤指定皇子赵德昭接待。这样的差事权力不大、却面子不小,因为代表的是大宋朝天子威仪去接受各国来朝,亲王坐在上面,下面各国使臣轮流跪成一片,场面是威风凛凛、众星捧月,历朝历代都会把这活交给皇储用来造势。这项工作以前都是交给赵光义干的,此次改派皇子前去,很明确地向天下释放了一个信号——皇储人选可能有变。
这一年,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了,但以前还没有担任任何官职,从未涉足政事,现在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出面,就被父亲推到了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在这次的接待宴会上,赵匡胤让小儿子赵德芳也参加,在大家面前露了把脸。
令赵匡胤欣慰的是,赵德昭很好地完成了接待任务,举止大方、仪表得体,一时被大臣们夸赞很有君王气度,过了不久,两位皇子就都被封了官职。
这就立即引起了颇有心机的赵光义高度警觉,种种迹象表明,局势在朝着不受控制的方向前进。对失去皇位的恐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妄想狂,让他每时每刻都在紧盯着周边的变化,此刻的赵光义像是一头受惊的小狼,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坐立难安。
赵光义是敏感的,这种敏感来源于脆弱,他没有任何可以倚仗的卓越军功,也没有可以服众的文治资历,他有的只是兄长赏赐给他的这个爵位和官职,他感觉皇兄会随时拿走身边的这一切,也顺便拿走那个将来属于他的皇位。
刺激他的事情有很多,尤其是后来的“迁都事件”,直接激起了赵光义的心中恐惧,让他终于狠下心来放手一搏——这只小狼要咬人了。
开宝九年(976年)的三月,刚刚春暖花开,赵匡胤下诏巡幸洛阳,晋王伴驾。洛阳的夹马营是这赵家哥俩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父亲赵弘殷和母亲杜太后也都葬于此,陵墓叫作“安陵”。 此行洛阳重回故地,一是要祭祀父母,二是要祭拜天地。
跪在父母坟前的赵匡胤,一开始还在努力维持帝王威仪,慢慢地想到亲人逝去后的天人永隔,不觉悲从心来,抑制不住地失声痛哭。群臣被真情感染,也都默默陪伴着他一起啜泣。
“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大悲不过如此”,赵匡胤一声长叹。他站起身来,走上安陵旁的一座高台极目远眺,依稀能看到夹马营,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儿时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他唤人拿过弓来,张弓搭箭双臂一振,一支鸣镝飞射而出。他手指箭落之处,目光深沉:“朕百年之后就葬在那里,我要回到故乡永远陪伴父母。朕的陵园,就叫‘水昌’吧。”
半月之后,赵匡胤率领群臣在洛阳之南的龙门山下,举行了气势宏大的祭祀典礼。伴着庄严的《景安之乐》,虔诚的赵匡胤缓缓登上高台圜丘,仰头望去天似穹庐,向下望去群臣和万千士卒整齐跪拜。赵匡胤敬祭天地,感谢传承社稷于大宋。
祭典已经完成,大臣们发现赵匡胤仍恋恋不舍地留在洛阳,丝毫没有要返回开封的意思,几日后,赵匡胤终于正式向群臣拿出迁都洛阳的提议。
对于赵匡胤来说,他考虑的是大宋的长治久安,现在的都城开封地处平原,东南西北一马平川,最大的问题是无险可守,此时幽云十六州大部分还在辽国掌控之中,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如果从那里出发,一路上将毫无阻碍的穿越华北平原直达开封,那么开封的交通优势就立即变成了劣势。因此开封更适合作为全国商业中心的陪都,作为行政中心则太过于危险。
相比来看,“十三朝古都”洛阳更具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洛阳山河拱戴,北有邙山,南有洛水,东有虎关,西有函谷关,易守难攻。以此为国都,宋朝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军队,进而就可以裁撤军队来减轻财政负担。
迁都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朝议上提意见的朝臣个个像打了鸡血,根本压不下来,赵匡胤只是默默看着,没有说话。
赵匡胤明白,迁都必然影响很多人的利益,但绝大部分人只不过是房产土地价值受损,跟朝臣的政治地位相比,那点价值还犯不上这么多人兴师动众的和皇帝唱对台戏。反对之声之所以这么反常的汹涌澎湃,幕后一定有人推波助澜,这个人没有别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作为开封府尹,赵光义坚决拒绝迁都,因为迁都之后,赵光义将失去经营多年的本土优势。他的开封属地官员、他所扶植的开封当地豪强都将被留在开封,赵匡胤这招釜底抽薪将至少将削除他几乎一半以上的势力。这一次,赵光义动员了他全部的朝廷力量,极力阻挠迁都。
赵匡胤直接找到赵光义,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直接掀开盖子谈:“迁都洛阳,不是想削弱你实力,确实是为了大宋的百年大计。”赵匡胤语重心长地分析了迁都的长远未来,如果建都洛阳,就能利用险要地形加强国都防卫,能在关键时候挽救大宋。赵匡胤反复强调,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角度做出的重大决策。
赵光义只是淡淡地站着,面如冰霜,他的回答简单明了,似乎懒得废话:“安天下,在德不在险。”意思是君王安定天下要靠仁德,哪里要靠什么山川河流。这一句话瞬间让赵匡胤失去了再讲下去的动力,你明明是在和他讨论地形的战略价值,比较两个地方之间的地理差异,他却偷换概念另起炉灶讨论道德意义,这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故意不想好好聊天了。
赵匡胤很生气,但是没有发火,因为他发现赵光义确实是有叫嚣的资本。他静静看着低头站着的赵光义,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二弟声音不大,却字字坚定、底气十足。
不知不觉中,半数的朝臣都听命于他,晋王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权臣。赵匡胤明白,现在如果自己翻脸仍要坚持迁都,无异于公开摊牌开战,而在当下自己准备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这明显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一向杀伐决断、做事雷厉风行的赵匡胤此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此次面对赵光义势力的疯狂反扑,朝中居然没有能够有效支持自己的力量。迁都大事根本无法施行,看来只能以后从长计议了,最终,无奈的赵匡胤宣布暂停迁都。
洛阳之行历时四十多天,赵匡胤最终又要离开,他最后回望了一眼这个千年古都,悠然叹道:“不迁都于此,我大宋必养兵百万、耗费无尽,不出百年,恐怕天下财力就将为之消耗殆尽。”这一次赵光义赢了,但赵匡胤一语成谶,果然过了不到百年,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铁骑南下占领开封,使北宋灭亡。
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之间的政治斗争剑拔弩张、刀光剑影,但你不会在表面上看出任何的风吹草动,不会在他们的言语里看到任何端倪,他们会在宴会上谈笑风生、会在共同活动里喜笑颜开。就在这风平气和的氛围里,他们笑里藏刀,暗暗盯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如同藏在暗处的忍者,默默祭出一记记杀招,招招致命、不死不休。
他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赵匡胤是政治家,而赵光义、赵普是政客。纵览中外历史,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基本上政治家很难斗得过政客,根本原因是队伍人员构成的不同,政斗手段的不同。
政治家的周围以正直清流为主,能臣干吏辈出,随便一个都是人杰,即便去惩治别人也是出于公心,斗争手段大开大合、光明正大,武功路数一般是少林金刚拳、武当太极掌之类的正派武学。而政客周围以阿谀奉承者居多,贪官污吏多如牛毛,对政客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不恭,他们的整人手段犀利多变,无所不用其极,用的武功大抵是辟邪剑法、葵花宝典之流的阴狠招式,时不时再发射点暗器,让人防不胜防。
回到开封后,晋王和皇帝分别干了几件事情。赵光义私下使用金钱贿赂、赠送美女、许以高位等方式,加快笼络军队、宫廷等重要岗位人员。
而赵匡胤一直在着手筹备北伐,时间到了八月,赵匡胤发动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战争,他命令党进为主帅,潘美为都监,率大军三万人,分三路征讨北汉。终其一生,不管什么时候,赵匡胤都在为了那个天下一统的大同世界不懈努力。
两个月里,大军捷报频传。北汉陈兵于太原城外,试图用骑兵野战阻挡大军。党进一举击破,杀敌数千人,缴获战马千余匹。马继恩领兵出辽州路,连破北汉四十余军寨,缴获大量粮草辎重,迁走人口无数。齐超领兵出沈州路,也接连大胜。
三路齐进围拢太原孤城,北汉国灭指日可待。眼看北方的这块补丁即将纳入统一的版图,朝廷却传来消息,通知撤军,原来是赵匡胤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