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胜仗,就有了威望;整顿出听命于自己的劲旅,就有了底气,现在,柴荣要一统江山的宏图伟业还缺样东西,“钱”。但没钱,刚刚上任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的王朴告诉柴荣,国库是空的,打完北汉耗费巨大,官员的工资、军队的粮饷已经快发不上了。
五代的群众穷啊,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朝代时时更迭、战乱频仍,老百姓种了粮食可能都等不到收获,就被抓去打仗了;收了点粮食再交完了赋税,剩下的能活命就不错了。
据记载,后汉、后周前期,“饥民人相食”。柴荣明白,此时重要的是与民休息,不能再打增加税收的主意了;也不能学管仲搞国营专卖,那来钱太慢,现在是火烧眉毛的急着用钱,急躁的柴荣可等不及细水长流。到底有没有来钱快、没民怨的方法呢?有一天,看着来宫里祈福的和尚,柴荣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灭佛”。
那么穷的五代时期,却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佛寺,那些贵族富人烧香拜佛地求今生永享荣华、求来生还能富贵。仅后周境内,寺院数量四万多座,寺院大量侵吞地产,大兴土木,僧尼数量有十几万之多,关键是他们都不事劳作,还不用交税;另外有很多投机分子看到这种情况,把地产挂靠在寺院名下偷税漏税。
自显德二年(955年)起,柴荣发布诏令,开始了“灭佛”行动,对于“私度僧尼,日益猥杂”“乡村之中,其弊转盛”的现象,柴荣下诏:“近览诸州奏闻……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宜举旧章,以革前弊……诸道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抑停废。”
诏旨颁布后,废佛之风席卷全国,只留下前朝帝王赐予匾额的重点佛寺,其余寺院一律毁去。当年就废去寺院三万多座,僧尼还俗者六万多人,寺内的铜像和各类财物一律充公,敢有违抗者杀无赦,同时禁止再建造新的寺院,禁止寺院再招新人。
当时民间有熔毁铜钱打造佛像的风气,柴荣反其道而行,收缴天下佛像来铸造铜钱。柴荣下令,只要家藏五斤以上的铜佛不缴纳的,杀无赦。
这场针对宗教势力的大力剪除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三十万斤铜佛变作四亿枚铜钱,荒废的寺庙田产养活了十万屯田兵。当第一车新钱运抵军营时,赵匡胤抓起铜钱撒向天空:\"此乃佛祖布施!\"将士们哄抢着沾满香灰的钱币,仿佛抢的是开过光的护身符。
柴荣是饱含一腔热血的,他立即就要施展一统天下的宏伟计划了,此时北汉已经被打服,暂时不敢有什么动作,柴荣把目光望向了南唐。
南唐的开国皇帝叫李昇,原名徐知诰,是吴国大将徐温从寺庙捡回来的养子,后来篡国建立大齐;又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就抓住五代时期没法检测dNA的历史空当,非说自己是李世民的后代,改姓了李,建立了南唐。
李昇身长七尺,史书说他是“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喜好读书,善于骑射”。李昪建立南唐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措施与政策,使南唐的政权和社会生产得到巩固与较大发展,从而奠定了这个封建小国强盛的规模和基础。
李昇一辈子活得聪敏通透,只不过老年迷上了玄之又玄的炼丹术,死因应该是长期服用重金属超标的丹药导致的汞中毒,真是封建迷信害死个人。他临死前拉着儿子李璟的手狠狠咬了一口,红着双眼说:“南唐国弱,你好大喜功却性情疏懒,此不足以扩土建功,切不可随意用兵,你切记。”事实将证明他看人极准。
此时的南唐临朝的正是第二任国主李璟。李璟是五代着名词人兼业余皇帝,文学造诣那是相当的高,整天和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文学家填词作赋,一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流传千古;但是这天天搞艺术的人,情感就跌宕,政令也是像他的情感一样摇摆不定,经常朝令夕改,让下面执行的人无所适从,到后来“政令不达”,整个国家机器都快被他天天“左三圈右三圈”地来回拧废了。
李璟接手的是一个国力蒸蒸日上、府库充盈的国家,但他转眼就忘了父亲的遗言,他见中原混战,就想趁乱浑水摸鱼占点便宜,但是选将不当,遇到中原军队都是一触即溃。
不久后,李璟见邻国闽、楚内乱,就趁机出兵灭了两国,但是他不会用人的毛病就出来了,闽、楚两地管理一片混乱、叛乱频仍。连年用兵导致了财政负担加重,国库逐渐空虚。
“伟大的权力伴随着巨大的责任,但如果没有能力去承担,它就会变成一种诅咒。”——温斯顿·丘吉尔。在这个遵循着丛林法则的世界,无能和弱小就是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