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同僚一样,由于在大战中的杰出表现,赵匡胤也被论功行赏,被任命为滑州副指挥使,这属于快速提拔了,相当于从现在的连长提拔成了市军分区副司令。赵匡胤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两年多,工作态度上那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日常练兵展现出了注重实战、擅长组织的工作能力,和领导和周围同事相处时流露出了耿直豪迈、重情重义的品性,表现那是相当突出。
开运三年的霜降日,赵匡胤遇到了大贵人柴荣。那一天,赵匡胤正在带兵实操他发明的\"冰阵练兵法\",这是为了应对冰雪作战场景的特殊训练,八百新卒赤脚踩过结冰的横木,稍有不慎便坠入雪坑。
澶州节度使柴荣巡察至此,正撞见赵匡胤赤膊扛着沙包,泥浆混着汗水顺着坚实的臂膀流下,在太阳的映照里反射出金色的光芒。\"此人绝非凡物。\"柴荣目光炯炯盯着此人,忽然想起养父郭威——当年也是在血火中淬炼而出。
经过相处,柴荣越看赵匡胤越顺眼,这小赵老实忠诚、能力出众,又有格局、有眼光。估计柴荣也和赵匡胤说了“小伙子干得不错,以后跟哥干吧”之类的话,“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兼内侄,他祖上经商出身,好几代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到了他父亲柴守礼这一代因赌博家道中落,家里穷得有上顿没下顿。柴守礼有个臭毛病,一旦赌输了或者喝醉了,就会回家找儿女撒气。
笔者曾就此请教过那位知名心理学专家,时刻处于不安全感的状态会给一个孩子、会给他的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跟我说了很多,从中我听到了两个意思,“啥事都自己来”和“做事急躁”——身边最亲近的人伤害了自己,所以不再信任其他人,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害怕各种突发事故的打断,内心潜在的不安全感会逼着自己赶紧把事情做完。凄惨的童年经历给柴荣打上了伴随一生的性格烙印。
到了柴荣十岁的时候,柴守礼把柴荣过继给了自己一直未育的妹妹,此时妹妹已嫁给了同乡人郭威。柴荣自小器貌英奇,生性谨厚,深受郭威夫妻喜爱,而姑姑柴氏一直没生儿子,就收养了柴荣为子。
柴荣在原生家庭受的伤在郭威这里得到了部分治愈。在这里,柴荣能吃饱饭,能听曾在宫廷之内见过世面的姑姑讲宫闱秘事、朝堂斗争,能读到很多书,包括各种史书,还能跟着姑父学习武艺和兵法。
在郭威的悉心教导下,柴荣逐渐成长为一个头脑聪慧、文武双全的青年。他继承了郭威率真坦诚的品质、善于带兵的能力,郭威看在眼里,对他更加赏识和喜爱。
因为郭威的亲生儿子被刘承佑杀光了,柴荣也属于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他来到地方上工作,明显是属于关系户刷履历镀金来的。
两年后,柴荣胜任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兼卫戍区司令。郭威也没有忘了曾经的亲兵赵匡胤,不久后把赵匡胤也调了过来,任开封马直军使,相当于卫戍区加强师的师长。
来到开封,身处关键位置的高级军官赵匡胤,顿时成为了包括柴荣在内的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香饽饽,“诸贵胄将官皆与之交”,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人,也都属于皇位候选人。
第一个人叫李重进,他是郭威的外甥,手握重兵,资历和军功都比柴荣强,官位也比柴荣高,做到了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局长兼全国武警部队司令。
第二个人叫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同样战功赫赫,属于郭威军中的老资格,官位也比柴荣高,时任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在后周有限公司,选边站队这个事情相当关键,万一站错了,轻则以后寂寂无闻、事业穷途,重则受领导牵连,锒铛入狱,甚至身首异处。
我们相信,在和这几位大佬级人物多次接触和多方了解后,极具政治天赋的赵匡胤一定是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权衡利弊的。那让我们站在赵匡胤的视角,看看赵匡胤怎么选择站队的吧。
第一,要选择有能力的领导。这个领导一定有深刻的洞见和思维能力,能带领下属成就一番大事,而不是站在那只会空喊口号。
暂时的官位证明不了能力,此时的柴荣虽然官位不是最高,但是通过在澶州的相处,赵匡胤已经知道了,柴荣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独特的战术思维,以及高明的政治头脑,这在后来柴荣登上帝位,有了施展能力的舞台后,展露的一览无余。
而且柴荣有个实干型专家都有的优点,那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带着大家干,甚至自己冲在前头去解决,史籍记载,“自从军之日,凡遇大事,柴荣皆亲为之”。至于李重进,一贯的是行为粗野,被人喊作“黑大王”,不过是一介草头王罢了,这在后来赵匡胤非常轻易平定了李重进的叛乱上也可以看得出。
第二,选择重情义的领导。你得观察,遇事的时候他是能直面问题扛起责任,还是会怕担风险就把下属牺牲了;有好处的时候领导吃相难看不难看,他是一马当先还是能顾及到下属。通过相处赵匡胤发现了,受郭威言传身教的柴荣,一样是个不错的领导,当时人皆言,“柴荣驭下多亲善”。
在这个方面,李重进和张永德都没法比了,俩人都是居功自傲、恃才放旷,还都曾多次在酒后无故殴打下属,指望这种人真心去爱惜下属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很关键,选喜欢你的领导。这个就属于玄学了,就像爱情,说不清楚,但是你身上一定有这个领导喜欢的亮点。柴荣是真心喜欢赵匡胤,所以后来终其一生都在擢拔、重用赵匡胤,而不是像其他领导仅仅是表演出来的喜欢,演技浮夸、流于表面。赵匡胤也知道这一点。
赵匡胤跟对了人,也向柴荣表现了足够的忠诚,“独忠于柴荣”。
赵匡胤正式成为了柴家班的一员,这将是他发迹的最关键一步,自此,这个小伙子的命运齿轮开始了转动。
赵匡胤啊,小伙子好好干,这将是你遇到的第二个贵人。
后周王朝在郭威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的治理下,全国慢慢安定了下来,国力开始蒸蒸日上,但是家庭巨变的打击、政务缠身的负累让郭威的身体很快垮了下去。
广顺三年(公元953年),郭威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需要把这个刚刚安稳下来的帝国托付给值得信赖的人——养子柴荣。对于其他人他并不担心,唯独对李重进会不会滋生二心,他却是放心不下,毕竟相较于柴荣,李重进根基要深厚很多。
为了让柴荣能坐稳皇位,郭威喊来众臣,正式传位柴荣,并命令李重进当场向柴荣下跪。
公元954年元月,后周都城开封的宫中,那位躺在龙榻上的老人看起来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仪,他紧紧地拉着床边一个青年人的手,留下了遗言,“我本无意做这个皇帝,我愿以皇位换得妻子儿女重活。荣儿,你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我把你一直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养育;其他家人都离世后,你一直是我最大的安慰。你生性纯良,不枉我抚育成人,你是一个好孩子,我很欣慰。”
那个青年已然泣不成声,整个身体在颤抖。
弥留之际的老人继续说道:“我死后,葬礼一切从简、少用民力,就用纸衣瓦棺下葬,立一块石碑就好。下葬之后不要安排军队守陵,就近找些百姓,免除他们的徭役就够了。宫里也不用常去祭拜,如果你不忙,就去看看我,如果实在忙,遥祭也行。”
他缓了缓,接着说,“另外,你把我的盔甲剑槊分别埋葬在我曾经战斗过的几个地方,好陪伴我死去的老弟兄们,切记,切记。”这是一个悲伤的老人,此时的他心底是仁慈的,失去太多亲人的他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以己度人的他更加懂得爱惜百姓。
那个青年悲痛万分,已然是泪流满面:“我不要你死,我不要做这个皇帝,我要父亲永远活着。”他的话是真心的,是面前这个人给了他全部的父爱、让他能够长大成人,他不想要这权势滔天,只希望老人能长命百岁。
弥留之中的老人留下了最后的话语,“你要好好打理这个国家,只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民心就会安定,世道也就太平了。以后就把这天下交给你了。”说完这些,老皇帝郭威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握着的手也垂落了下来。
跪着的青年——新皇帝柴荣从朦胧的泪眼中静静看着永远长眠的老人,怔住了许久。慢慢地,他终于努力止住了哭泣,又紧紧地握了握父亲的手,整理好衣冠,郑重地对着老人跪拜了下去。父亲重托如山,决不能辜负,他必须赶紧振作起来,因为他知道,各种挑战马上会纷至沓来。
郭威,一个孤儿生于乱世之中,却终成一代帝王,他活成了别人口耳相传的传奇。但是他本来并不觊觎皇位,假如刘知远没有英年早逝,再假如刘承佑不是个熊孩子,他一定是守护边疆的一员名将,绕子缠孙,其乐融融,假如可以重来,他宁愿不要当这个皇帝。
然而这个世界没有假如,波诡云谲的命运推着他登上了皇位,也让他失去了所有家人;他手握着偌大一个帝国,临走前却只能传给养子——就这样吧,相信我没有看错人,就让我的帝国在你的手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