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的西北边境,党项人打过来了。
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党项首领李继迁率领部众攻打夏州等地,一时间西北告急,背插三根赤翎的金牌急脚递踏碎烟尘,来回穿梭于西北官道之上,告急的文书层层叠叠,摆满了赵光义的御案。
说起这个党项民族,是从西羌族的一个分支演化而来,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原始的游牧部落,唐朝时,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出兵帮助皇帝平叛,立下大功,于是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正式有了领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藩镇。
后来唐末天下大乱,党项族新的首领李思谏在众多唐末势力中选择倒向了朱温。朱温建立后梁后,就对党项部族非常优待,李思谏趁机又控制了盐州,党项人当时控制的地盘已经包括了现在的陕西省北部、甘肃与宁夏东部及内蒙古南部等地的偌大范围。
到了后唐、后晋争霸的时候,那时的党项首领李彝殷选择了投效石敬瑭,结果又一次押对了宝,在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存续期间,党项部族再一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李彝殷去世后,其子李光睿继位,之后李继筠继承。他们都及时向郭威、柴荣和赵匡胤分别第一时间宣誓了效忠,不仅四时上贡而且配合宋军出兵北汉,党项民族也就一直牢牢掌握着西北一隅。
纵观党项的发展历程,这个起初非常弱小的民族之所以能从当时奚、吐浑、鞑靼、突厥等众多少数民族中脱颖而出,能持久地拥有一片生存繁衍的土地,还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就是擅长政治投机。在唐末到宋初的大乱世里,政权更迭不断,党项总能把握最佳时机投靠到最后的赢家,除去运气成分,这所依仗的就是首领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和对未来的精准判断。
到了赵光义时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筠死了,接替是他的弟弟李继捧,但过了还没有两年,李继捧就来到汴京朝见皇帝赵光义。他的来意很简单,向皇帝送“礼”,而且这礼物是相当的大:献出党项人世代居住的五州之地,也献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党项人。
李继捧可不是一个有权不要、有福不享的傻子,是党项人真的真的太难管理了。这里不像是中原,民众经过多代王朝的思想教化,人们会认可中央体系衍生出来的职位权力,只要你是个官,群众就服服帖帖。
相反,这里民风彪悍,实施的是部落酋长制度,你即便是继承了定难军节度使这个党项人首领职位,最终还得拿真本事说话。干得好,那大家认你,干得不好,那被部落联合撵下台、甚至被杀都是正常,以前李思恭的孙子李彝昌就是这么被搞死的。
这个李继捧碌碌无为当了两年节度使,什么成绩也没干出来,到头来说话也没人听、干事也没人跟,就只能天天待在家里生闷气,后来又听说有几个部落要谋害自己,他吓得赶紧投奔赵光义来了。
李继捧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这帮无法无天的党项人天王老子来了也管不了,自己与其在西北担惊受怕当个受气包,还不如到开封安安稳稳享享福。说白了,这不是什么是来真心归降的节度使,而是个来寻求政治庇护的逃难者。
而对于李继捧的所谓献地献人,赵光义却是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西北这片地方,宋朝一直是民族完全自治化的羁縻统治,平时也就象征性地收点税而已,无法实施郡县制。如果真能把这片西北土地进行郡县化治理,那么这里不光是一个新的财源,更重要的是将会提供一个广袤的养马场,能为大宋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对于党项的贵族,主要是李家族人,赵光义实施了招抚政策,许诺只要来到开封,就都给大房子住,都给高官厚禄。对于这些,大部分安于享乐的贵族是欣然接受的。
对于党项部众,赵光义询问李继捧该如何管理,李继捧迟疑良久回答道:“羌人鸷悍,但羁縻而已,非能制也。”意思就是说,党项人不好管,中原王朝只能对党项人搞象征性的羁縻管理,而党项首领也只能对党项各部落也搞羁縻,所以建议你赵光义继续搞羁縻。
对于这种言论,赵光义那是根本不屑一顾。他觉得,你管不了是因为你没本事,换我赵光义就一定可以。于是,赵光义派了一堆上下层级的官员,带着一队队的兵,去党项地盘直接搞接收了。
这些官员到任了以后就开始大力推行郡县制改革,以前的酋长负责制改了,现在辖区大大小小的事务改由行政长官负责;以前的免交赋税也改了,现在家家户户都要缴税和服徭役;以前所谓的部落牧场也没有了,现在由中央统一管理规划养马。这就激起了党项部族的激烈反抗,但他们都是各干各的,没有一个能领头的人,形成不了统一的抵抗力量。
这时候,党项人里有一个青年站了出来,跟大家说:都听我的,我带大家一起反宋,赢了以后一起吃香的喝辣的。这个人叫李继迁,长得极为高大魁梧,他是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的儿子,是党项先祖领袖李思恭的弟弟李思忠的后代,和那个李继捧是出了五服的族兄弟。李继迁幼时就与众不同,聪明绝顶,自小以“擅骑射,饶智数”而闻名乡里,刚刚十二岁就被推选上了一个叫管内都知蕃落使的官,主管部落内务事宜。
据说李继迁十几岁的时候,带领族内几十个顽皮少年骑马上山打猎,冷不丁地窜出一只吊眼猛虎,吓得这些人不知如何是好。李继迁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地指挥众人退到树林中,自己迅速攀上一棵大树,开弓搭箭,一箭射翻了老虎,此事传开,党项人都认为这孩子将来有大作为,前程不可估量。
李继迁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也很有口才,说起话来激情满满,因此在他身边聚拢了一批有识之士。在赵光义下达李家全族搬迁令的时候,调动了很多军队监视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族人。可李继迁不想离开这片故土,于是就贿赂了守卫的士兵,谎称要去送葬乳母,和亲信们带了几个大棺材,顺利逃离了夏州城,这几十个人和藏在棺材里的盔甲武器也成了他后来发家的资本。
李继迁一行人匆忙一路向北,穿越了漫漫的毛乌素沙漠,到了一个叫地斤泽的沙漠绿洲,暂时驻扎了下来。他四处派人联络各个党项部落,希望大家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反抗宋朝,但是他这时候事业刚刚起步,大部分部落认为李继迁实力弱小,都不愿意合作。
见状李继迁就改变了策略,他随身带着祖先李思恭、李思忠的画像,亲自出马去拜见各个酋长。面对持观望态度的各部酋长,他抖开李思恭征战长安的画卷,说起话来那叫一个声情并茂:\"看!当年先祖就是用这把拓跋弓,射穿了黄巢军的帅旗!\"当酋长们被说得热血沸腾时,他突然话锋一转:\"而今宋人要把我们的弓箭熔成犁头——\"说着扯开衣襟露出胸前箭伤,\"诸位是想当握犁的农夫,还是挽弓的苍狼?\"
这套\"情怀+危机\"的组合拳效果惊人。据《西夏书事》记载,短短三月间,七十二部酋长中有五十八人当场签下\"战略合作协议\",而这一年他刚满十九岁。
有了人,那就要抢用于发展的资源。这个时候的他明白自己实力不济,占领地盘是很困难的,所以秉承着“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跑”的原则,不断袭扰西北各州。仅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一年之内,他就攻打了宋军几十次,这包括当年五月他率兵攻打葭芦川(今陕西佳县境内),九月偷袭三岔口(今内蒙古乌审旗境内),十二月攻打宥州(今内蒙古额多克前旗境内)等。在雍熙元年(984年)的四月,李继迁偷袭王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境内)成功,俘虏人口数万人。
但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李继迁也有吃瘪的时候,在雍熙元年的九月,宋朝的夏州知事尹宪和都巡检曹光实策划了一场地斤泽夜袭战,他们带着五千精锐士卒,趁着夜色偷偷摸进了毛乌素沙漠,潜到了地斤泽。
此时李继迁和他的族人正在呼呼大睡,毫无防备间被宋军杀得大败。此战宋军歼灭和俘虏了大量党项部落人丁,这其中还包括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但是仍然让狡猾的李继迁跑掉了,同时逃跑的还有他的弟弟李继冲和军师张浦。
逃掉的李继迁毫不气馁,还反过来激励身边的人,告诉他们,只要坚持,胜利一定会来临。他本着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一边收拢溃逃的部众,一边继续联络各个党项部落。
值得一提的是他那一套沙漠里的管理学,党项\"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堪称野蛮生长,但绝对有效:
考勤制度:看谁砍的宋军首级多;
绩效考核:每月\"打草谷\"KpI,看谁抢的俘虏和财物多;
员工福利:阵亡者家属多多分钱、分战马。
每逢月晦之夜,李继迁会把亲兵分成\"狼群\"和\"羊群\"。\"狼群\"要蒙着眼凭嗅觉找到十里外的营地,\"羊群\"则要在黑暗中听声辨位。这种\"狼性文化\"效果显着,不久李继迁就又满血复活了,这期间他还好整以暇的又娶了个老婆。
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敌人,李继迁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让他成为了实打实的民族精神领袖。他自信乐观,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保持坚定从容,能够给党项人带来希望和力量;他雄才大略,用智勇双全和高瞻远瞩让众人信服、敬佩;他温暖如春,能让族人感受到民族大家庭温暖和民族归属感,因此越来越多的党项人围拢在他的身边,追随他,崇拜他。
这时候,他的谋士张浦建议道:“现在我们实力已经足以占领住城池。下一步我们可以全力强攻下银州,这里反宋的党项部落最多,有利于打下来之后立足于此。”李继迁微笑答道:“打银州是必须的,这是我们发展的需要,但银州守备森严,强攻猛打会消耗我们实力,因此我们可以智取。”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继迁不愧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他能够审时度势地分析事情,并清晰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当时驻守银州的人正是夜袭地斤泽的猛将曹光实,此人勇武过人,但就是有个自大的毛病,整天身边围着一群人对他拍马逢迎。李继迁投其所好献上了降表,里面对他是好一顿的歌功颂德,说自己实在是打不过曹将军,现在打算弃暗投明投降您。
曹光实深信不疑,带上些许随从就出城受降了,结果刚到了葭芦川就中了埋伏,当场被杀。
李继迁让手下穿上宋军的衣服,很容易就混进了银州城,轻松控制住局面,在这里,他自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昭告天下。攻占银州成为了他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他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打仗就有了后方兵马粮草的稳定供应。
势力大了,就必须要搞好外交。这李继迁在外交上也是一把好手,他很能够精准把握住国际间瞬时的态势变化,伺机扮演适合自己获益的角色。
到了雍熙三年(986年)二月,此时宋辽关系非常紧张,李继迁抓住机会主动找到辽国,希望投靠和合作。而辽国也需要此时在大宋后方楔上一根钉子,对于党项人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辽圣宗当即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还把义城公主嫁给了他。
当我们翻开《宋史·夏国传》,总会被李继迁的\"四无\"创业史震撼:无根据地、无正规军、无后勤保障、无国际承认。但他硬是用棺材板敲开了王朝之门,把宋辽两大巨头的角力场变成自己的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