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到开封的赵光义总算是松了口气,但是他明白下面必然要迎接来自辽国的凶猛军事报复。真正见识了战争残酷的赵光义是再也不敢去战场上挥斥方筹了,但是他又不放心武将,不愿意把军队指挥权完全交出去,于是,异想天开的赵光义又干了一件大事——设计阵图,让军队按图纸打仗。
看到太祖在作战的时候经常用到阵图,赵光义本着要全面超越哥哥的目的,关上门经过好几天的冥思苦想,臆造出了一个汇集各兵种的大杂烩军阵图,他取名为《平戎万全阵图》,视为得意之作,列为一等军事机密。但是他不知道,行军布阵哪有什么万全,太祖那也是根据作战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军阵。
穿越千年,让我们一起把这张已经不再绝密的阵图摆在面前,仔细观察、细细琢磨,然后我们会突然发现,这特么就是个“死阵”。这个阵由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及右翼组成,其主力为中军,由并排三个方阵组成,共配备车四千三百多乘、士卒十一万多人;中军配备有拒马、长枪、床子弩(大型连发弩机)、步弩、步弓、刀剑、盾牌等武器装备;此外,每阵还有“望楼车”(可移动的了望楼)八座,每楼有“望子”士兵八十人。左、右、前和后军阵全部由骑兵组成,包括轻骑兵和使用骑枪、骨朵及团牌等装备的骑兵,一共一万多人。
这军阵兵种齐全,骑、步、车兵排列有序;兵器完备,远攻有弓弩、近战有刀枪;阵容齐整,前后左右小阵相互衔接,可谓是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在赵光义看来,这样既能打胜仗,又能控制武将的行动,还可以让自己体验到“运筹千里之外”的成就感,可谓是万全之策。
其实这个阵毛病大去了的,第一是难布阵。这大阵太精密了,阵里有阵、营中套营,各队人马进出阵的先后顺序一点都不能错,列好全阵需要至少一个半时辰,以至于后来在实战当中,经常出现不等列完阵就遭敌袭的情况。
第二是这个阵不能移动,阵型太精密以至于一动就散、一碰就乱,所以根本不具有进攻属性,只能傻乎乎地让士兵站着等着别人来攻。第三是防守弱点非常明显,由于内部运转缺乏机动性,不利于调度和应变,一旦侧翼或后部被对手攻破,那么全阵都将陷于混乱。
说白了,这玩意就是赵光义把雁形阵、车悬阵、衡轭阵等阵型东拼西凑臆造出来一个梦幻物,毫无实战价值。但这些赵光义是不管的,他下令以后宋军打仗全都要按这个图布阵,大仗列大阵,小仗就按比例列小阵。
很快这个阵图就要被赵光义付诸使用了。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月,辽景宗任命韩匡嗣为主帅,率十万大军兵自幽州南下,大举报复宋朝,号称要打到开封活捉赵光义,这个韩匡嗣就是韩德让的父亲。这波声势浩大的辽军穿过辽阔的华北平原,直指满城(今河北保定满城区)。
面对辽军攻势,宋军展开了积极应对,钤辖刘廷翰紧急集结部队八万人赶到满城北面的徐河,沿河建立起正面防御。河阳节度使崔彦进、钤辖李汉琼、殿前都虞候崔翰、监军李继隆陆续带所部赶到满城。
十月十八日,辽军抵达徐河,双方进入对峙状态。正在宋军将领们讨论对敌方略的时候,赵光义的使者到了,带来了那张《平戎万全阵图》,命令全军按照阵图打仗;并且指示刘廷翰、崔彦进、李汉琼、崔翰、李继隆五人互不统属,各自率领所部守好阵图里面自己的位置就好了。赵光义的意图非常明显,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设置主帅的形式,让武将相互牵制、彼此制衡,实现自己远程遥控军队的目的。
看着圣旨,宋军将领都沉默了。这些人哪个都是身经百战,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阵图明显是个死阵,最大的问题是转向困难。面对拥有大量骑兵的辽军,如果宋军真按照这个阵图打仗,对方必然利用高机动性迂回攻击自己,到时宋军必败。
然而,此时谁都不敢反对,场面一下陷入了死寂。大家都明白,按照阵图打仗肯定输,但对自己风险小,因为那样打输了也不会被问责。可如果谁要敢说不按赵光义的意思来,真打胜了大家也不会有功劳,可要是败了肯定要杀一堆人,而且会先杀这第一个跳出来挑头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傻子才干。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陷入迷茫的时候,一个勇敢且坚定的声音传了出来:“如果大家信任我,请按我的计划打仗吧,出了问题就砍我的脑袋。”大家定睛一看,原来说这话的正是监军李继隆,是宋初名将李处耘的儿子,正儿八经的将门出身;他本人也是战功累累,在军中威望极高。
看着犹豫不决的同僚们,他动情地说道:“抗命可能死的就我们几个,而我们身后是万千黎民百姓,是我汉家江山社稷,我们不能看着自己的父母妻儿被异族凌辱。”众将都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大家都站起身向他行礼来表达敬意,纷纷表示愿意听从调遣。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的,和西方那些动不动就夺宝藏、夺公主的个人功利主义英雄不一样,在中国,光明磊落舍生取义谓之为英,不辞艰险无私忘我谓之为雄,《汉书·刑法志》说“总擥英雄,以诛秦项”,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布:“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见证了太多无私无畏的华夏英雄的崛起和成长,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品质——担当、正义、勇敢,华夏的英雄,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在遥远的一千年前,这帮豪气万丈的英雄们目光坚毅地望向了彼此,那一刻他们心意相通,明目张胆的就把那张破阵图甩到了一边,义无反顾的集体忤逆了圣旨,这一刻他们面对强敌,不为任何功名利禄,只为身后的那片华夏家园和内心的信念。
按照部署,崔彦进立即率领所部悄悄向徐河西北方向穿插,准备绕到辽军的侧后方,形成迂回攻击。而李继隆等人继续率主力在正面对峙,牵制住敌人。
为了给崔彦进争取时间,李继隆还派人找到辽军主帅韩匡嗣,用假投降拖延时间。韩匡嗣果然中计,傻乎乎地在营中等着不战而胜,哪知道等到的是宋军半夜里的前后偷袭,一大帮人猛然冲进来四处防火,瞬时间整个辽营火光冲天。韩匡嗣连衣服都来得及穿就狼狈逃走,辽军死伤无数。
满城大捷后,知晓了原委的赵光义保持了沉默,没有对这一众将领进行任何的表彰和奖赏。但是史官们顶住了压力如实记述了在大宋初年的那个秋天,宋朝的边疆上发生的所有事情,让我们知道了在这历史走向可能发生偏转的关键时刻,有那么一群热血儿郎的壮烈豪情。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不甘心失败的辽景宗又派出了第二拨人马,沿着燕山山脉西侧前进,试图夺取太行山重要隘口雁门关,以绕开上次失利的黄河防线,直击中原腹地。不巧的是,守在这里的是大宋名将潘美和杨业,这两人配合默契,有诱敌深入,有穿插分割,一场野外歼灭战打得是有声有色,几乎成了一场教学观摩战,一举把辽军击溃,杀死三千多人。
这两位猛人觉得还不解恨,一直追击败军到了辽国境内,连破辽国军寨三十六座,俘获辽国百姓万余人,牛羊五万余匹。这一仗不仅打出了大宋的军威,也打出了杨业“杨无敌”的赫赫威名,让敌人从此闻风丧胆。
北部边境的接连胜利,彻底击碎了辽国进犯中原的企图。两边都明白了对方的实力不容小觑,宋辽由此进入了短暂的休战阶段。
【读者说】
赵光义是铁了心想超越哥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干了不少东西,结果事事无成,这也被后世的人们讥讽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实际上赵光义犯了很多人都会有的毛病——“眼高手低”,年轻的他看到哥哥动员军队、做出部署、择日出征,先这样后那样,再怎样怎样,结果仗就打赢了、敌人就臣服了;站在旁边的他洋洋得意,原来当领导这么简单,只要这几步就可以了啊,那我也可以,我上我也行。
真到他自己上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玩不转了,以前看着挺容易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就变了味,这咋回事呢?有位读者和我说,这是因为他只看到了人家的行为,却忽略了人家脑子里的思维运转过程,我点头称是。
思维就像下棋,赵光义只能看到水面上的浪花几朵,却不知思维深处的暗流涌动。他不曾深入想过,为什么当初赵匡胤是怎么思考的非得选这几员将领、非得选这个时间点、非得走这条路线,为什么其他看上去更优的选择会被放弃呢?\"眼为心窗,却照不见思维的海\",而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过程恰恰是成功的关键,他只是看葫芦画瓢模仿其形却不得其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