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儿,这就是我建议的解决办法,我亲自上手试了试,合格率大概有16%,如果让别人动手来操作,估计合格率能到3成,那样的话产量大概能满足咱们的需求。”杨山在向韩教授汇报前段时间的工作。
“估计?大概?太模糊了,你必须要给我一个更精确的数字,否则我无法向会战指挥部交代。”韩教授皱皱眉头,对杨山的说法并不满意。
“那您告诉我您的预期产量是多少么?”杨山也对自己不太满意。
“按照周扬的推算,这个产线建成后,月产量大概有500台,这个上次汇报的时候你也知道,但是我想着如果能达到800-1000台的话,年产量才能勉强够的着台,这才是个说的过去的成绩嘛。”
杨山吐吐舌头,也够敢想的,现在整个京城包含电子管在内,收音机的年产量也不过5w台左右,这款汇集了国内顶尖民用技术的产品要上台,难度太大了。不过回头想想也对,如果没有这么大的量,那可能会被认为是面子工程,评奖工程,水木丢不起这个人。
“那......,那就只能让无线电厂再上一个生产变压器的车间了。”虽然不太可能,但是杨山也只有最后一个办法了。
韩教授对这个建议不置可否,“别的配件都没问题了?”
说到这个,杨山就有自信了,“没问题了,其他配件一共涉及到6个厂家,其中有3家愿意按照教研组(杨山)制定出的检测标准专门筛选一批符合标准的配件给咱们用,条件是咱们制作出的成品他们优先购买,数量还没定。其他3个厂家只愿意提供合格品给咱们,不过我已经联系了无线电厂的质检科,他们出人手负责对购进的配件进行筛选,符合标准的给咱们用,剩下的他们用在别的产品上。我已经测算过了,如果按照500台的产量标准的话,质检科只用增加5个左右的人工就能完成筛选工作,完全在咱们这个项目的用工数量范围内。”
“嗯,好,那就先按这么办,那几个厂子的购买数量问题我再和教研组的人商量一下。”韩教授斟酌了一番回答道。
接着他掏出钢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又拿出一封盖有大会战指挥部印章的介绍信,递给杨山,“你明天去趟四机部找他,让他帮忙解决变压器的事情。顺便见见你的新领导。”
领导?新的?杨山迷惑的看向韩教授。
“你以前不是说想留在京城么?正好有人想把你要去四机部,我就替你同意了,省的你小子为了分配的事情上窜下跳不安生。事情办完后你跟着周扬去车间调试设备,好好锻炼一下。16%的合格率,大学新生上手也不会比这个更差,白瞎了那么好的实验设备。”
杨山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无线电厂,他不明白是谁把他要到了四机部,这个去处让他有些矛盾。如果他去了,确实可以留在京城,但是他也很清楚不管是几机部,都与军队有非常深的渊源,那样的话他也算是一只脚踏进了军队。
杨山不讨厌军队,也不怕吃苦,但是不喜欢受太多的约束。他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在办公室里悠闲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偶尔指点一下别人秀秀优越感,这也是他考上大学后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过他也明白,他自己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既然已经定下了,他只能服从安排,除非他未来不打算和政府打任何交道。想到这里,杨山吐出口气,不管怎么说,自己是留在京城,暂时不用担心被发配到偏远地区了。
等杨山小心翼翼的按着地址去了四机部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听起来很牛气的部门刚刚成立了还不到一年,都没有独立的办公区域。杨山打听了好久,才找到了韩教授纸条上提到的陈干事。
这位身着没有肩章军装的干事看了眼纸条,随手放到一边,“韩教授金口难开啊,终于想起我们来了,我还以为你们的项目真能绕的开我们呢,说吧,想要什么?”
不过等认真看了杨山递过来的写有具体数据的纸张后,陈干事严肃起来,“这不是标准型号,你们要多少?”
“今年每月500件,从明年开始每月1000件。”
陈干事想了想说,“量有点大,和以前约定的不一样啊。你等一等,我去请示一下。”说完他就把杨山留在了办公室。
杨山老老实实的独自坐在杂乱的办公室中,也不敢乱走乱动,简直无聊的要死。他只好掏出一根烟拆散,数里边的烟丝打发时间。
当数到第8根烟的时候,陈干事终于回来了,把一个信封交给杨山,“办好了,从下月开始你让无线电厂的人带着信去1317所拿配件,就按你说的数量来,不过只提供到明年年中,之后你们自己想办法。”
然后他看了眼桌子上的一堆烟丝,“小伙子不错,有定力。”
杨山装好信封,有些不好意思的把桌子清理干净,扭头就想往外走。
“哎,我话还没说完呢,刚夸完你又定力,这就露馅了。”陈干事乐呵呵的开了句玩笑,“去趟董处长的办公室吧,他要见你。”
哦,杨山猜测那个董处长应该就是他的新领导,看来是要面试他了。也不知道新领导是个啥性情,要是像张鄂老师或者韩宁教授那样的技术型的就好了。
心里打鼓的杨山敲响了领导办公室的门,一进门杨山就愣住了:原来是他!
那个在教育局开会时候向他提问最多的少校军官。
这位应该是实打实的技术型的,不过好像并不值得杨山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