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去年开始南方的几个产粮大省就持续干旱,收成大幅度减少,而今年的干旱还在加剧,俗话说得好:久旱必有蝗。蝗虫过境更是颗粒无收,漫山遍野都不见绿意,凡是绿色都会被啃食干净。
不要说近现代,就是两年前国外那场蝗灾,人类不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切都被啃食干净而毫无办法?
国家的粮仓出了问题,对于刚刚华国的我们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前线的军队要用粮,生产建设要粮食,城市里的人要吃粮,农民自己也要吃,甚至还外债也要粮。
这么多张嘴都嗷嗷待哺,所有人都等着农民种出来的粮食,可却赶上粮食大绝收,你说能怎么办?如果粮食的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我们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会瞬间崩塌,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这个时候人民公社成立了,作为它的下属单位生产队也应运而生了。
人民公社是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最低一级的人民公社,它的架构就和现在的乡镇政府差不多,大队长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长镇长,妇救会主任就相当于现在的妇联主任,还有会计出纳一些个职位都和现在一些职位相对应。
不过那个时候的公社领导比现在有实权的多,因为他们还掌握一些军权,民兵队长,治保主任下的民兵也归公社管辖。他们的军事素养不比正规军差多少,有很多都是军队转业的军人。
具体由乡镇到村庄也是一样的架构。
然而,生产队的形成并非偶然。在那个时期,蝗灾和旱灾肆虐,田地的产量极低,生产力也十分落后。面对这样的困境,人们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克服这些困难。
于是,刚刚分到的土地被集中起来,归生产队所有。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同时,所有的牲畜和耕牛也都归集体所有,由生产队统一管理和调配。
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许多好处。首先,通过集体劳动,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其次,生产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避免资源的浪费。最后,所得的收益将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确保公平和公正。
可以说,生产队的出现是一种应对困难的创新举措,也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步实践。它体现了人们对于公平、合作和共同富裕的追求,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刘福和那个老乡聊了许久,也从那个老乡口中得知,这种模式会推广全国,我们这儿早晚也会实行。所以他们的计划也得跟着变动。
太爷爷面色凝重的问:“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改革,村里会有队长、副队长、妇女副队长、会计(兼记工员)、保管员,这几个职务?”
刘福思考了一下说:“应该还不止这些,队长下面应该还有几个和阿明他们那样的小队长,还会驻扎一些和民兵,那些个民兵应该都是从村里的青壮之中选拔。那个老乡他们那里就是这样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