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量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商量出什么有用的意见。
村长见时间也差不多了,拿着喇叭说:“大家静一静,我说两句。”村长发话了,大家渐渐安静下来。
“大家刚刚的话我都听到了,我总结一下子,你们看行不行。有这么两条,大家听一下子。第一:这不是有人的秧苗冻死了么,我们就赶紧补种,虽然晚了粮食不成熟,但是好歹也是粮食,能收几成是几成。第二就是大家说的屯粮了。我们先在附近几个镇上买,看看能买到多少,实在不行咱们全村组织一下去远一些的地方买。不过呢大家也不要担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守着这满山的宝贝还能饿死?杨树芽柳树芽,地里的各种的野菜,还是那个槐花呀,蘑菇呀,榛子核头啥的,有本事的再打些野味,什么不能吃?我们把它们采回来晒干喽,屯起来,顶饿还省粮食。”第三呢,就是淘井,把现有的井往深淘,还要打几口井,真遇到大旱了,不够浇地也能让人喝上。行了,我现在就想到这么多,谁还有要讲的吗?”(大家不要信呀,那个年代的山可没有现在这样的青山绿水,动植物资源丰富,那时候的山上啥都没有,离村子近的几乎就没有什么大树林子,树木都用来烧火了,山都光秃秃的,树都没有还有啥吃的?有树的地方都是原始大森林,有去无回的那种,作者这么写也是美化一下那个年代,可怜一下自己的祖辈。不然真就得写:一年大旱,二年飞蝗,三年饿死,全书完了。)
大家你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讲话,他们一个个大老粗,要有那个脑子,早发家了。
村长环顾了一圈见没人说话又说道:“既然都没意见,那就这样,大家都回去干活吧,散会,都散了。”说完就和太爷爷一起走了。
乡亲们见村长都走了,也三三两两的结伴回去了。
在这次太爷爷‘澄清’了故事的真伪后,村子里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两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既然故事是假的,那接下来的三年灾害也是假的,不必上心,在别人屯粮挖野菜的时候随随大溜儿,就行了。还有一种就是灾难论,村长和老黄家都是有见识有本事,见过世面的人,他们不会瞎说骗人的,再说了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要是真有大旱,那现在做的事儿就是能救命的大事儿,哪怕是假的,屯的东西也浪费不了,都能吃还省粮食。他们秉承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态度,看太爷爷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跟着干什么。
不管持哪种态度,对补种种子都是持相同态度的,大家回家把剩下的种粮找出来,拿着锄头去地里把死去秧苗的地方再重新种上新种子。
农村人给人的感觉都是憨厚,老实,忠厚,诚实,守信的,对没错,但是一样米养百样人,不知怎么回事,每个村都会出那么几个不干人事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