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临拿到了霍凌风让冯毅协调来的那批珍贵的高强度合金钢废料和一套精度尚可的旧量具,如同饿狼扑食般投入到了对关键零件的攻关之中。
车间里,从此多了一道独特而忙碌的身影。
千临换上了和工人们一样的蓝色工装,原本清冷的气质被油污和汗水沾染,却丝毫没有减损她眼中的专注。
她几乎是吃住都在修理厂和筹备处之间,白天在机床边反复试验,晚上则在筹备处那张小小的办公桌前,对着图纸和系统资料,计算、推演、修改方案。
一开始,修理厂的老工人们对这个“外行指导内行”的女知青并不感冒。
他们干了几十年活,什么难啃的骨头没见过?
一个年纪轻轻、细皮嫩肉的小姑娘,懂什么精密加工?
王师傅他们几个老师傅,背地里没少嘀咕:
“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等着吧,不出三天就得哭鼻子。”
“高工也是,怎么就信了这么个……”
然而,几天下来,风向渐渐变了。
他们看到千临拿着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零件时,那手法比他们这些老手还要稳、还要准,读数又快又精确。
他们看到她能准确地判断出不同金属废料的材质差异,并提出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简易热处理建议——比如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来改变材料硬度。
最让他们吃惊的是,千临居然自己动手,用修理厂那些破铜烂铁,设计并制作出了几个奇特的“小玩意儿”——工装夹具。
这些夹具结构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用起来却异常顺手。
原本需要反复对刀、小心翼翼才能保证精度的工序,用了千临的夹具后,不仅定位精准,而且加工速度也快了不少。
一个年轻工人小李,胆子大,第一个尝试用千临改进后的刀具和夹具加工一个普通零件,结果只用了平时一半的时间,精度还特别高。
“神了嘿!”
小李拿着光洁的零件,眼睛瞪得溜圆。
“千、千临同志,你这玩意儿是咋想出来的?”
千临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
“优化结构,减少误差累积。”
这下,整个车间都炸开了锅。
老师傅们也不再嘀咕了,纷纷凑过来看热闹。
王师傅亲自上手试了试,感受着那流畅的切削和精准的定位,老脸不禁有些发红。
他想起自己之前那些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这夹具,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王师傅放下工具,看着千临的眼神彻底变了,从怀疑变成了敬佩,甚至带着点不可思议。
“小同志,你这脑子……是真厉害!”
“确实厉害!比咱们厂里那些技术员强多了!”
“我看行!那个老大难的零件,说不定真能让她给弄出来!”
工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排斥变成了主动配合。
千临需要什么工具,他们抢着帮忙找;
千临需要测试什么数据,他们二话不说就开动机床。
高工看到这番景象,心里也是感慨万千,对千临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有了工人们的配合,加上系统知识的指导和那批关键的合金钢材料,千临的进展一日千里。
她将合金钢废料小心翼翼地切割、打磨,利用修理厂简陋的加热设备,尝试着进行基础的热处理,虽然条件有限,但材料的硬度和韧性确实得到了改善。
然后,她结合自己设计的专用刀具和精密工装夹具,在那台经过简单调试的老旧机床上,开始了对那个关键零件的最终加工。
车间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机床运转的轰鸣声仿佛成了唯一的背景音。
千临站在机床前,眼神专注,双手稳定地操作着,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
汗水顺着她的额角滑落,她却浑然不觉。
终于,随着最后一个工序完成,机床缓缓停下。
一个闪耀着金属光泽、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度极高的零件,静静地躺在卡盘上。
高工第一个冲了上去,拿起千分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着。
当他报出一连串远超预期的高精度数据时,整个车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太牛了!这精度,比外协厂送来的还好!”
“千临同志,你真是我们的福星啊!”
王师傅激动得拍着大腿,看着千临的眼神,简直像在看什么稀世珍宝。
【叮!检测到宿主已成功解决“关键零件加工精度瓶颈”问题。】
【科研任务“精益求精:突破关键零件加工精度瓶颈”已完成。】
【任务奖励:初级材料科学知识包(合金部分)已注入,系统积分120点已发放。】
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音,千临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虽然很快就隐去了。
她感受着脑海中新增的关于合金材料的知识,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
积分虽然不多,但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打响了第一炮,这比什么都重要。
几乎是同一时间,军区医院那边,白墨也正迎来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叮!宿主完成日常签到。恭喜宿主获得:外科基础缝合技术(七零年代版)*1,简易骨折固定方法*1。】
这两项技能来得正是时候。
随着她在内科声望日隆,医院里也开始有人尝试让她搭把手,处理些基础的外科事务。
机会说来就来。
这天,急诊风风火火送进来一个训练时受了伤的战士,小腿骨折,伤口敞着,看着就不轻。
外科那边人手正缺,闹哄哄一团。白墨正好路过,没多想,袖子一撸就顶了上去。
周围人眼睁睁看着这位内科大夫,动作比谁都麻利。
清创、消毒、缝合,一气呵成。
那针脚又快又密,缝合好的伤口边缘整整齐齐,让旁边看着的老外科医生都啧啧称奇。
处理骨折更是利索,她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法子,找了几块木板和绷带,三两下就给固定好了。
角度刁钻,力道也恰到好处,一看就知道是行家,最大程度避免了二次损伤。
“白大夫,你这手……神了!比我们外科不少人都强!”
主刀医生忍不住赞叹,语气里全是惊奇。
旁边的护士和实习生更是张大了嘴巴,谁能想到这位平日里温温柔柔处理内科病症的大夫,动起手来这么干脆果断,技术还这么全面?
“以前在家跟老人学过点土办法。”
白墨手上动作没停,嘴上应付了一句。
这话谁信啊?
可可事实摆在那里,由不得人不信。
经此一事,“白大夫技术了得”的说法,像风一样在医院里传开。
大家再看她,好奇里带着敬重。
陆衡结束一次短期任务回到军区。
第一时间就听说了白墨在医院的“壮举”。
他找白墨的时候,嘴角就没下来过。
“听说你现在厉害得很,内外科通吃?”
陆衡打趣她。
“没办法,在哪儿都得吃饭。”
白墨拍拍衣服上的灰,笑着回应。
俩人趁休息去医院后头的小树林走走。
叶子黄了,风吹过带着秋天的凉意。
陆衡讲部队里的乐子,白墨说医院的病人百态。
话不多,但挨得近。
呼吸声都听得清楚。
默契和关心,就这么一点点渗进去。
陆衡侧头看看白墨被阳光映照的侧脸,心里的某个念头,越发清晰。
修理厂这边,千临的成功更像炸开了锅。
她那个零件,真给做出来了。
而且精度高得吓人。
高工乐得嘴都合不拢,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消息报了上去。
霍凌风从冯毅那儿听完详细过程。
心里翻腾得厉害。
他坐在办公室里,听着冯毅的汇报,指尖轻轻叩着桌面。
那个不声不响的姑娘。
竟然真的做到了。
这丫头,还真有两把刷子。
不是一般人。
霍凌风站在那里,没动。
厂房里一片欢腾,工人们围着那个新零件,激动得脸都红了。
可那个引起这一切的人,千临,却一个人缩在角落,拿着块破布慢条斯理地擦工具,好像刚才震动全场的突破跟她没半点关系。
这人……霍凌风心里头一次有点儿乱。
“去,跟千临同志说声恭喜,干得不错。问问她,还缺什么,厂里尽量满足。”
他冲旁边的冯毅抬了抬下巴。
“千临同志,霍团长让我跟你说,这次干得太漂亮了!解决了咱们厂的大难题!团长说了,有啥需要尽管提,他全力支持!”
冯毅几步过去,脸上带着热乎气儿。
千临抬起头,越过冯毅,扫了眼不远处正和高工说话的霍凌风,很快又收回视线。
“谢谢。暂时没有。”
冯毅话都准备好了,结果就得了这五个字,噎了一下。
嘿,还真是这风格。
“北方这天儿干,习惯不?宿舍那边缺啥日用品不?”
他不死心,又凑近点,放低声音。
千临的回话还是短得能噎死人,不过好歹没直接把他当空气。
冯毅心里琢磨,对付这种人,急不得。
千临这边的突破刚传开没两天,一个更炸的消息砸了下来——军区直属的大军工厂,点名要来视察!
还是因为她搞出来的那个零件!
这下整个厂都坐不住了,兴奋里夹着紧张。
那可是大军工厂啊!
跟人家比,他们这小厂连提鞋都不配!
几天后,几辆吉普车开进修理厂,下来一拨人,气场都不一样。
高工他们赶紧迎上去,赔着笑脸介绍。
来人里领头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穿着干净的中山装,派头十足。
起初,这些大厂来的人脸上多少带点例行公事的客气,可等他们看到千临画的图纸、做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夹具,尤其是最后看到那枚在灯下闪着精光的零件时,脸上的客气全没了,换上了实打实的惊讶。
“这谁搞出来的?”
那位老总工拿起零件,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拿起千分尺亲自量了量,才抬头问高工。
“是她!我们研究所筹备处的,千临同志!”
高工腰杆都挺直了几分,一把将旁边安安静静站着的千临推了出来。
“都是你一个人弄的?”
那老总工盯着千临,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像是要看穿她。
“是。”
千临的声音没什么起伏。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
老总工把零件小心放下,连连点头。
“这思路,这方法!实用!解决了我们多少年的老大难问题!小同志,你这水平,放我们军工厂技术部,那也是拔尖的!”
旁边几个专家也跟着点头,看千临的表情那叫一个热切。
“这娃娃,放在修理厂屈才了!我们技术部正好有个攻关项目缺人,我建议,把她调到我们军工厂去!给她个大平台!”
临走时,老总工直接对陪同的军区领导撂下一句话。
这话一扔出来,现场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调去军工厂技术部?
那是什么地方!
一步登天啊!
高工张了张嘴,又激动又不舍。
人群后面的霍凌风,脸色沉了沉,看不出在想什么。
千临自己也怔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只是望着远处厂房的烟囱,没说话。
机会就这么砸在了眼前。
去,还是不去?
这似乎不是个需要选择的问题。
但这也意味着,军区大院的生活要结束了。
军工厂,那个更大、更复杂、也更神秘的地方,才是她们下一站。
新的挑战,新的开始,一切都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