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那人瞬间面如死灰,羞愧难当,脸色从脖子根一直红到耳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周围有好事者忍俊不禁,掩嘴轻笑,有人更是好心地向刘旦解释道:\"呵呵,殿下明鉴,此人确实是名家学派的新进之士,前不久才从山中隐居之地被推荐入仕。\"
\"原来如此!那就难怪了。\"刘旦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见识不多,经验不足,还管不住自己的嘴,这典型的就是刚刚登堂入室的名家新秀啊!
此时,殿内大臣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支持刘旦的提议。
既然有钱有粮,那么雇佣制度确实可以实行,毕竟这与强征徭役完全不同。
朝廷不再让百姓无偿劳作,反而给足工钱,还管吃管住,这对百姓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即使工期长达数年,但有丰厚报酬支撑,百姓不会反感,反而会欢欣鼓舞!
至于那抵税一说,这确实是燕王的创举,前所未有。
从实际角度考虑,有了从世家手中缴获的巨额财富,百姓几年内不交税确实也不会对国库造成太大冲击。
而从祖制角度来看……根本无需多虑!
当今陛下一向以革新着称,从不拘泥于陈规旧习,任何不合时宜的祖制都可以改革!
既然如此,这抵税政策自然也能顺利推行!
思及此处,众臣不由倒吸一口冷气,若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必定会争先恐后地报名参与运河、州道的修建工程!
要知道,大汉的赋税种类繁多,名目复杂,压在百姓肩头的担子实在不轻。
从大的方面分,有田赋、人头税,若细分起来,则有口赋、算赋、更赋、户赋、献费等等,多如牛毛,不一而足。
百姓肩上的担子确实不轻,如今若有一个既能赚钱又能免税的好机会,怎能不令人心动?
谁还会对朝廷心怀不满?谁还会心生怨恨?若你不干,自有千万人争先恐后来干!
燕王殿下这一招,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生计问题,还能顺利完成运河、州道的浩大工程,实在是一举两得的高明之策!
大善,当真是大善啊!
想通此节的众臣纷纷向刘旦拱手致敬,由衷赞叹:\"燕王殿下此举兼顾仁德与治国之道,臣等佩服之至!\"
\"殿下当真是聪慧超群,胸怀天下,我等万万不能及也!\"
\"此乃千古未有之善政,燕王殿下当记一大功!\"
刘旦闻言,轻笑着摇了摇头,心中暗道:他不过是将后世再寻常不过的基本操作搬到大汉来用而已。
谈不上什么智慧超群,但若论及\"仁德\"二字,倒也勉强称得上了!
能给苦难百姓减轻赋税负担的人,称其为\"仁德\"之君确实不为过!
唉,说起大汉的这套赋税制度,刘旦实在不愿多谈,他对此早有不满,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赋税乃是国家命脉所在,触碰这根根基,老刘是断然不会允许的。
也只有等到他自己登基为帝,才有机会彻底改革这套陈旧的制度了!
眼下他能做的,也只是从侧面给百姓减轻一些负担,聊胜于无罢了。
当大部分官员被说服后,朝堂上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批摇旗呐喊、附和奉承的声音。
几位官职颇高的大臣纷纷向刘彻拱手恭敬道:\"陛下英明!臣等赞成燕王修建大运河、州道的宏伟构想!\"
\"此举若成,大汉境内交通必将更加便捷顺畅,商贸往来、边防调度都将大获裨益!\"
\"此乃利国利民的千秋盛举,功在当代,利在万世啊!\"
\"正是如此!道路畅通后,冀州、扬州等地的富余粮食便能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供养长安日益庞大的人口,缓解首都压力!\"
\"臣也赞同燕王殿下的高见,有了大运河的灌溉,沿河两岸必将开垦出大量肥沃良田,国力更加强盛!\"
\"燕王此策,利国利民,真乃千古盛举!\"
一时间,整个大殿内充斥着赞同附和的声音,有真心拥护者,也不乏趋炎附势之辈。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场大辩论已经呈一边倒之势,似乎大运河与州道工程即将获得全票通过。
就在这欢欣鼓舞的氛围中,突然一道不和谐的刺耳声音划破平静:\"臣以为不妥!\"
沉默许久的儒家大臣中站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形瘦削却腰背挺直,一派威严肃穆的儒雅气度。
年岁虽高,但双目炯炯有神,透着几分不怒自威的气势,显然是位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
只听那老者声音洪亮,掷地有声:\"陛下圣明!老臣蒙受陛下厚恩,授予五经博士高位,在任期间殚精竭虑,夙兴夜寐。\"
\"唯恐有负陛下的知遇之恩,有辱先圣圣贤之教诲!\"
\"如今见朝廷即将误入歧途,老臣实在不能坐视不理,不得不奋起一谏,虽死无悔!\"
这番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言辞,他说得义正言辞,气势非凡,顷刻间似乎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刘旦嘴角微微上扬,静静地看着这位老博士的表演,心中已然有所预感。
\"今日这场大朝会上真正的重头戏,终于要来了!\"
只见那老博士转向刘旦,恭恭敬敬行了一礼,态度端正,不卑不亢:\"燕王殿下,您提出开凿大运河,表面上看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实则弊大于利,有隐患啊!\"
\"哦?\"刘旦波澜不惊,依旧笑容可掬,\"不知老大人有何高见,还请明示。\"
老博士眼神锐利,一丝不苟地答道:\"殿下当年献上高产粮种,令国库丰盈,百姓家家有余,这本是一桩美事。\"
\"然则阴阳之道,物极必反,盈满则亏!\"
老博士神色坚定,目光如炬,继续厉声道:\"如今高产粮食已使我大汉民间充盈有余,若再修建运河提高产量,恐怕百姓之粮必将泛滥成灾啊!\"
\"谷贱伤农,粮多价贱,这是自古以来的铁律,殿下难道不知农民辛勤耕作却无法卖出好价钱之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