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见有刺客刺杀自己老爹,为了不让老爷子怀疑到自己头上。
纷纷第一时间跑过来看望自家老爹,却被小鼻涕拦在了外面。
三兄弟为了自证清白,便在殿外嚷嚷起来,这下可吵醒了正在睡觉的朱棣。
朱棣面无表情的走了出来,三兄弟吓得立马排好队等着挨训,动作熟练的让人心疼。
朱棣紧紧盯着三人,悠悠说道:
“太子爷,回去写篇总结,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发生今晚这种事?”
“汉王爷,听说你经常跟别人说你最像我,你哪像啊,你比我可强多了!”
“赵王爷,调集北镇抚司,查一下昨晚的事是谁干的!”
“滚!!!”
朱老四一个滚字,吓得一句话没来的及说的三兄弟直打哆嗦,赶紧灰溜溜的跑了。
就连平时慢吞吞的朱胖胖,都跑到像一阵风一样,龙卷风。
收拾完三个儿子,朱棣迫不及待的叫过来内阁杨世奇,准备让内阁带头,以他遭遇刺杀为由,撤了朱胖胖的监国权。
“我听到个消息,是太子让人埋伏我!”朱棣面色严肃的对着杨世奇说道。
杨世奇闻言差点没笑晕,他劝诫朱棣,万万不可相信这种荒谬的传言。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朱棣,开始找各种理由往自己大儿子身上泼脏水。
杨世奇依旧笑着摇头,说这都是谣言。
朱棣眼见杨世奇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开始给杨世奇挖坑。
“如果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是嫡出,我立谁为太子?”
“太子!”杨世奇脱口而出。
“如果自古立贤不立长,我立谁为太子?”
“太子!”杨世奇还是回答。
“如果这个人表面忠厚老实,实则内心阴险狡诈,而且刺杀我的人是他,我立谁为太子?”
“臣不相信,而且我劝皇上也不要相信!”杨世奇拱手。
眼见通过内阁提出带头提出废除朱胖胖监国权是不可能的了,朱棣直接赶走了杨世奇,他决定越过内阁,自己直接颁布圣旨。
为了撸掉朱胖胖的监国权,朱棣决定从他的拥护者们下手。
第二天。
杨世奇首当其冲被朱棣以妄议天家之事和结党营私的罪名下狱,接着便是太子府的十四位属官。
已经洞悉一切的朱胖胖倒是对这一切看的很开,还贴心的给前来宣旨的锦衣卫汇报着人数。
朱棣这次为了彻底撸掉朱胖胖的监国权,连自己大孙都不见。
此刻,嘴上抱怨着他爹比老虎还毒的朱胖胖,回到书房,关上门。
打开自己四弟给自己寄回来的信,看完内容的朱胖胖,从一开始的愣住,到震惊,再到狂喜。
不一会儿,朱胖胖的笑声开始在书房响了起来,久久不曾停息。
这可吓坏了门外的朱瞻基和太子妃张氏,都以为自己老爹(丈夫)受不了打击已经疯了!
突然,朱胖胖猛地推开门,状若疯狂的跑了出来。
“你四叔运回来的东西呢?”朱胖胖抓住自己儿子的手,连忙问道。
朱瞻基有些惊讶,就自己四叔那苦寒之地,能运啥好东西给自己爹。
“太子爷,东西太多了,库房装不下,我让人搬到柴房去了!”太子府管家急忙回道。
朱胖胖上去就是一脚,将管家踹翻在地,“都给我搬到我书房来!”
管家有些懵逼的起身,看了眼一旁的太孙朱瞻基和太子妃张氏。
朱瞻基心里咯噔一下,自己亲爹不会真的疯了吧!连忙让管家按照朱胖胖的意思去做,这会可不能再刺激自己老爹了。
很快,太子因被皇上撸了监国权而疯了的消息便在应天府传播开来。
听闻消息的朱棣只是不屑的冷笑,玩装疯卖傻,这都是自己玩剩下的。
朱胖胖连夜秘密召见应天府尹,将朱高爔让人运过来的土豆、红薯、玉米种子交给对方,让他安排人种植下去。
为了保证这批种子的安全,朱胖胖还安排了东宫卫队百户张勇跟踪守护。
一直到种下去的粮食收获才能回来。
朱胖胖也留了一批种子,打算自己亲自在太子府种植。
跟这些粮食种子相比,朱胖胖觉得,什么监国不监国的都不重要。
如果这些粮种真的能像自己四弟说的一样,亩产几千斤,那大明以后基本就不会缺粮食了。
而且以土豆、红薯玉米方便携带的属性,以后老爷子北伐过程中,是最适合作为军粮的。
民以食为天,粮食不管是对于大明政权还是天下百姓来说,都太重要了。
百姓都能吃饱饭,谁还会关心老爷子是不是造反上位的皇帝。
百姓只会称赞老爷子是一代明君。
百姓都能吃饱饭,那自己老爹建立的永乐盛世就是实至名归。
朱胖胖甚至都不敢直接将这些消息汇报给朱棣,生怕老爷子白高兴一场。
他决定,先在太子府种植,看一下这些良种的产量到底像不像四弟说的那样。
另一边,撸掉了朱胖胖监国权的朱棣又开始忽悠起了老二朱高煦。
朱棣先是向朱高煦道歉,说是前一段时间的刺杀案是自己冤枉了他,接着又开始灌起了迷魂汤。
“你真像我,可惜不是老大!只能委屈你了,你心里不要怪我!”朱棣故作叹气。
。。。
老朱一段声情并茂的表演,将头脑简单的朱高煦感动的稀里哗啦。
当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朱棣保证,要学老四,以后只做朱棣的乖儿子。
什么军权,什么监国,什么王爷,他都不要了,以后就跟着老爷子屁股后面。
朱棣眼见气氛已经烘托的差不多了,开始细数起老大的不是和狼子野心。
表示要让朱高煦帮自己分担分担,先从接受老大的监国权开始干。
朱棣说完就离开了,留下朱高煦愣在原地懵逼不已,好一会才回过神来。
当即兴奋的手舞足蹈,激动的就像是一只刚出笼子的猴子一般上蹿下跳。
连忙回府,让人准备自己明天监国的行头和仪仗队。
第二天一早,获得监国权的汉王朱高煦迎来了此生的高光时刻。
只见他身穿红蟒袍,由一支声势浩大的仪仗队抬着,开始在皇宫内到处显摆起来。
一直到中午,才慢悠悠的走进了尚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