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太子府。
朱瞻基慌慌张张的跑进朱胖胖的房间。
“爹,爷爷特意传唤四叔进宫,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蹊跷?”
与朱瞻基的急切相比,朱胖胖倒是十分淡定。
顺手又撸了一把怀里的白毛阁大学士(朱胖胖养的一条小白狗),敷衍的回道:
“嗯,我知道了!”
朱瞻基被朱胖胖的无所谓气的直跺脚,上前一把抢过白毛阁大学士。
“你倒是说说你知道什么啊?”
“爷爷该不会是要启用四叔了吧,这么多年不闻不问的,这突然单独召见,爷爷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了?”
朱瞻基一直对自己爹对于什么事都不上心有些微词,眼下这个时候看到朱胖胖还是这样,有些气鼓鼓的质问。
朱胖胖也不生气,依旧笑呵呵的看着自己儿子。
“你呀你,什么时候能改改这毛躁的性格,你是不是忘记上次你四叔生病了。”
“这次你爷爷召他进宫,估计也就是关心一下他。还有,你别忘了,你四叔可是比你要大八岁。”
朱胖胖对于老四还是很放心的,因为他根本没什么机会。
首先出生就不行,他可是知道自己爹有多爱自己的母亲。
而且就算老爷子想选老四,他在朝中也没有什么根脚。
“也是!”朱瞻基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头。
“对了,爹,四叔比我大八岁怎么了?”
朱胖胖笑呵呵的摇摇头,对于自己这个儿子,他还是比较满意的,就是年纪太小,性格毛毛躁躁的,还需要打磨。
“你是不是忘了藩王到了一定年纪,是需要前往封地就藩的!”
朱瞻基猛地一拍脑袋,有些懊恼的说道:“是啊,我怎么忘了这一茬!”
其实也不怪朱瞻基忽视这一点,毕竟二叔和三叔到现在都还在应天府待着呢。
“那你说爷爷会不会让二叔三叔他们也去封地就藩?”
朱瞻基突然想到这个问题,脸上充满了兴奋,只要二叔也去封地就藩,就不会有人跟自己爹争抢那个位置。
自己以后也能名正言顺的继位。
朱胖胖闻言只是看着朱瞻基笑笑。
“你太不了解你爷爷了,他本身就是藩王造反当上的皇帝,最怕的就是自己儿子学他,以你二叔的野心和带兵打仗的能力,你爷爷又怎么会放他去封地呢!”
朱瞻基顺着朱胖胖的话往下想,不由得有些后怕,这要是真的让二叔前去就藩。
等他爷爷一死,他二叔肯定立刻造反,甚至名头都不用换,还是“奉天靖难”。
到时候朝中武将一响应,自己父子俩这江山还能不能坐得稳真就说不定了。
“那爷爷就不怕四叔造反吗?”
朱瞻基说完就感觉自己问的有些多余,就以自己四叔那体弱多病,没收到召见大门都不出的性格,哪里知道怎么造反。
“瞻基,你其实不用防着你四叔,你可以注意下,宫里最近可能会传出来一些消息,到时候你就知道他距离就藩的日子不远了。”
“最近你多和你四叔亲近亲近,这才是你爷爷想看到的。”
朱瞻基有些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转身离开了房间。
他刚才可是又买了几只大蟋蟀,这次就不信还不能赢。
汉王府,朱高煦有些气急败坏。
“这老爷子也不知道咋想的,单独召见一个庶子,也不召见我!”
“好你个老四,你不会对那个位置也有什么想法吧,最高没有,不然,哼....”
一旁的朱瞻壑有些无语的看着自己老爹,这是所有属性点都加在武力上了。
咋就不愿意动动脑子呢,四叔能对那个位置有什么想法,他能拿什么去实现?靠几个家丁吗?
“爹,你是不是忘记了,四叔今年已经二十有一,我太爷爷那个时候,藩王就藩就没有晚于二十二岁的!”
朱高煦猛地一拍桌子,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还是詹壑你聪明,我和老三都没有去就藩,差点就忘了藩王就藩这回事。”
朱瞻壑有些不想再搭理自己老爹,端了一碗茶出去躺着晒太阳了。
朱高爔被朱棣单独召见这件事,很快就被许多人知道了,这其中也不乏聪明人和政治头脑敏锐的人。
如果接下来传来那个消息,岐王就藩的消息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
“有汉王和赵王的例子在那,朱棣作为一个父亲,或许不好提,到时候自己或许可以主动一点,或许还能因此受到皇上赏识。”
有的官员已经在心里准备上奏的措辞了。
回到御书房这边。
朱高爔已经在心里将朱棣骂了无数遍。
你朱老四自己娶的要么年方二八,要么貌美如花,轮到自己了,就给娶一个如花。
朱高爔一时间心里突然有一种想造朱棣反的冲动。
当然,也只是想想,朱老四作为一个帝王而言,还是十分称职的。
军事上,五征漠北,有效的打击蒙古各部,巩固了大明北方边疆的稳定。
更是将都城从应天迁到北平,以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创造了天子守国门的佳话。
经济上,整治水利、疏通大运河,大大方便了船舶的运输,促进了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打通了南北方沟通的桥梁。
派遣郑和六下西洋,开辟了一条大明与南洋诸国以及海外各国的贸易通道,形成以大明为核心的朝贡体系。
文化方面,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底层人有了较为畅通的入仕通道。
编纂《永乐大典》,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政治方面,创建内阁,完善文官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皇帝不必再事事躬亲。
析分麓川,使得云南彻底属于中国;
设立奴儿干都司和关西七卫,有效的管理北疆,守护国家疆土;
修建通往西藏的道路,经略西藏,清代福康安入藏,走的就是朱棣俢的路。
这么多功绩,到底能不能掩盖朱棣是通过造反这种手段夺取皇位的,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朱棣在位时期,明朝国力强盛,百姓相对安乐,外交领域更是硕果累累,被后世称为“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