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儿没有立刻说大事是什么,而是接着说起了面前的地图。
“这是《乾隆内府舆图》,又叫《乾隆十三排图》。”
“是在康熙爷《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结合皇上平定准噶尔、回部后的新领土--新疆,在今年(1760年)才绘制而成的。”
“这是西方传教士与大清学者合作完成,你之前去文渊阁的时候也见过的。”
“那为什么又叫十三排图?”
“小燕子你这可问到了点上,这地图采用‘经纬度+梯形投影’结合的方法,分13排(纬度带)铜版印刷,所以叫十三排图。”
小燕子听完半懂不懂的点了点头,晴儿却直接转了个话头。
“我和紫薇让你看地图其实主要也不是这些,小燕子你刚刚看地图应该也看出来了些。”
“地图上有省、府、县,事实上咱们大清的划分还要更细些,分省、府、州、县、厅...”
听到晴儿说了好几遍省府县,小燕子总觉得哪里不对。
“晴儿,你为什么不说村?”
二人悄悄交换了个眼神,心中都是感慨。
这一点可是她们两个想了好些天才想到的,小燕子却在她们短短两句话中就想到了这点...
不愧是小燕子啊!
紫薇给自己倒了杯茶,慢悠悠的接上了话。
“咱们大清用的是保甲制,所谓保甲制,10户为牌,10牌为甲,10甲为保,所以大清其实是没有村的。”
“啊?那...”
“你想什么呢,我说的没村只是大多数都没有朝廷命名,在地方和地方志中还是用村或姓氏命名的。”
“比如王家屯、李家屯?”
“不错!”
“那紫薇、晴儿你们两个是打算让皇阿玛将村也命名,记到地图上?”
小燕子听了这么多,觉得自己也懂了个七七八八,但还是没弄懂大事是什么。
紫薇轻轻摇了摇头。
“不是,无论命不命名,那些村就在那里好好的,所以命名这件事即便有必要却也不用着急。”
“小燕子,你听我慢慢说。”
说是慢慢说,紫薇再开口却是又转了个话头。
“小燕子,大杂院的孩子们现在都在一起上课,那你知道咱们大清的孩子们上的学都怎么分吗?”
“我在宫里上的是尚书房,孩子们上的应该是私塾吧?”
“对,但其实尚书房是阿哥们上学读书的地方,小燕子你能去是皇阿玛的看重,我是沾了你的光。”
“可尔泰和斑鸠也不是阿哥啊?”
“尔泰那时是永琪的伴读,现在偶尔还跟着你去估计也是习惯了。”
“班杰明和永琪是异国兄弟,又是从小在宫里长大的,让班杰明去尚书房旁听也是皇阿玛为了体现对西洋那边的看重。”
“至于宫中的格格...”
“宫中的格格通常在宫里由女官或嬷嬷教导,注重礼仪、女德和艺术修养,我最开始也是这样。”
“不过这虽然是惯例,却也不一定非要这么做。”
“像我,后来老佛爷心疼我也曾经让我去尚书房学过一段时间,后面也在慈宁宫给我找了个女师傅教我读书。”
“再像令妃娘娘的七格格和九格格,也有师傅教着读书。”
“那些宗室、亲王、大臣的子女,也有自己的学校,称为宗学和觉罗学。”
“宗学是专为近支宗室子弟设立,教授满汉文、骑射这些,觉罗学则是面向远支觉罗氏(爱新觉罗旁系)的,课程较宗学简化。”
“除了宗学和觉罗学,还有家塾,家塾就是富贵之家聘请名师在家授课,教学内容仿照宫廷。”
“不过这些不是今日要说的重点,今天要说的重点是普通老百姓怎么读书识字。”
听到要说老百姓怎么读书识字,小燕子也来了劲。
“这读书的地方有官学与私学之分,官学又分府学、州学和县学。”
“官学主要面向通过童试的生员,也就是秀才,不仅免学费还提供廪膳(生活补贴)。”
“但官学说是百姓们的学校,平民子弟需先通过童试才能进入,门槛还是较高。”
“私学则分私塾、义学和社学,私塾再分家塾、村塾和义塾。”
“家塾是富贵家庭自聘教师,之前也提到过,村塾则是村民集资办学,义塾是宗族或乡绅资助的免费学堂。”
“不过这些私塾平民家庭要上通常需支付束修(学费),费用也是因地而异,贫寒家庭可能无力承担。”
“义学和社学就要好的多,都是由地方官员、宗族或乡绅资助,免费或低费招收平民子弟。”
“但数量有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真正贫寒的地区和家里还是...”
说到这里,紫薇和晴儿也是微微摇了摇头,她们没说的是社学还是官方倡导的基层教育机构。
但这多设于乡镇的社学实际上逐渐衰落,覆盖率低,再说也是无意。
小燕子一脸的若有所思,虽然紫薇和晴儿说了不少学堂。
从富贵人家到普通百姓人家,从宫里到宫外,从京城到其他地方,从要交束修到免费...
她却只觉得太少了!
也不仅如此,紫薇和晴儿刚刚不是也处处都在说贫寒的老百姓没法子吗?
“紫薇,晴儿,你们说了这么多,我能先问问女子都能学什么吗?”
“好,那还是先说格格和那些亲王、大臣、富贵人家的女儿家吧。”
“诗词、书画、琴棋,只要想学,都有方法和门路可以学,像是皇上的孝贤皇后富察氏就以文才着称。”
“不过咱们三个算好的,大部分的格格和贵族小姐教育目的多为提升修养或家族联姻资本。”
“不是为了科举仕途,也同样不是为了自己...像是欣荣。”
紫薇顿了顿,还是补上了最后这句话。
但殿内仅是一顿,晴儿就接上了话。
“说完格格还有贵族小姐们,普通百姓家的女儿家其实极少能接受正规教育。”
“只有个别家里教授些《女四书》(《女诫》《内训》等)及女红、家务。”
“农村女子多不识字,劳作就代替读书识字了。”
“总的来说就是男人侧重科举和满人特色,女人侧重道德、艺术和实用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