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忙到天黑,
刘家众人这才消停下来,晚上都在老爷子家吃饭。
煮了一锅大骨头,炸了点花生米,又炒了一大盘鸡蛋,剩下的就是白菜炒萝卜。
家里杀了两头猪,结果晚饭连肉都没有,只能啃骨头喝汤。
这让刘福来等人都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即使如此,大家都很高兴!
肉卖光了!
卖的非常好!
可谓是供不应求,买者如云!!
“算出来了吗?一共多少钱?”刘兆丰看向刘江河问。
“马上马上。”
刘江河头也不抬的说,手里的铅笔飞快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众人也不催促,笑呵呵的聊着。
“额真没想到这肉会卖的这么好!”
“额也是啊,这就像是做梦一样,眨眨眼的功夫咋就都卖光了?连一疙瘩肉都不给咱留,还说留半扇肉咱过年吃哩,这可倒好……吃屁吧!”
“哈哈哈,二妈,额咋瞧着你一点也不生气啊?反倒还很高兴哩!”
“谁说额生气了?额高兴还来不及哩,咋会生气?肉卖光了这不是好事嘛,不就是没肉吃了嘛,没事,不吃就不吃,这鸡蛋难道就不香了?”
“就是,咱有了钱,还愁没肉吃?江河,你到底算出来没有?”
“好了!”
刘江河大叫一声,猛的抬头,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很激动的说:“一共卖了330斤肉,还有……”
他看着本子滔滔不绝的念了起来,窑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支起耳朵认真的听着。
很快就听到,
“总计销售金额,399块1毛3分钱!”
静!
窑里仍旧保持着静寂无声的状态,所有人都没有说话。
足足过去了将近35秒……
嘶——
刘茂财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多?”
王凤仪手里的针线活也停了,针尖扎到手指都没察觉:“额滴个天爷哩...快四百块钱?”
“那咱猪场里还有8头猪哩,岂不是还能再卖……一千六百块?!!天爷,真多钱?!”徐美娟瞪大眼睛,有些不可思议的说。
“啪!”
刘树德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筷直跳:“好!好!”
老爷子连喊两声,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这买卖做得值!这买卖好啊!!”
刘福来手里的酒碗晃了晃,酒水洒在棉裤上都没在意。他眨了眨眼,突然转头问刘江河:“江河,你再念一遍?”
“三百九十九块一毛三分!”刘江河扯着嗓子又喊了一遍,声音都在发颤。
哗——
窑里瞬间炸开了锅。
刘兆丰‘腾’地站起来,差点把凳子带翻:“额滴娘哎!这抵得上咱家两年的工分钱啊!”
王二妮拍着大腿直乐:“哎呦!早知道咱该多养几头猪!就该多养几头猪,这可都是钱啊……这猪肉这么好卖,咱就算把剩下的那八头猪杀了,照样卖的完!”
“是啊,翠花婶、小莲嫂子她们走的时候都嫌买的少!秋红嫂还和菊花嫂吵起来了,秋红嫂说菊花嫂抢了她半斤肉。”刘红苕说。
刘兆丰又道:“青山这喂猪的法子真是好,咱家以前也喂过猪,可咱那猪辛辛苦苦喂一年,顶天了也就能卖一百斤肉,一百来块钱。今天咱这猪平均下来,一头猪要比以前多卖好几十块钱哩!”
刘福来跟着点头,一脸感慨,“多亏了青山啊,要不然咱家能找到一条这么好的财路?哈哈哈!”
这话说的没错!
其实今天卖猪赚了400块钱,并不算特别特别多,还没有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大钱,他们都已经见过了。
别的不说,就说夏天卖知了猴,他们每家可是都赚了好几千块,加起来赚的钱都破了万,那才用了多长时间?
两个月!
仅仅两个月,就赚了上万块!
这才叫耸人听闻,不可思议!!
可现在众人脸上的兴奋之色,却是丝毫不比当初卖知了猴赚钱时的少,这是因为刘青山早就将卖知了猴赚钱这件事给说透彻了。
卖知了猴,这就是一笔快钱。
不可复制,只有今年这一锤子,明年想再在这上面大赚一笔那不可能。
这一点,今年9月底的时候已经小小的验证过了。
9月底最后几天,县城里卖知了猴的人越来越多,知了猴的售价一跌再跌,最低的时候更是直接跌破了一块钱。
要知道当初刘青山刚卖知了猴的时候,一斤可是高达两块七。
人都不傻!
等到了明年,肯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进来……
竞争多了,那价格自然就会下跌。
一个行业越来越卷,那利润自然就越来越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这就是经济规律!
刘青山估计到明年夏天的时候,知了猴的价格估计会更低,一斤五毛钱都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这养猪却不一样,和知了猴性质不同。
首先,养猪是个能持续赚钱的生意,它没有时限性,并非像知了猴那样一年才有两个月的赚钱时间。只要一直养,那就能一直卖,一直赚钱。
其次,养猪有门槛。
并不是谁不谁都能养得起猪,一头猪从小养到大,那吃的可多了,寻常人家真养不起。
这有了门槛,那竞争者就少了。
相对应的,利润就能保证,也不怕别人恶意压价。
最后,养猪是个技术活,他们家有高超的技术。
嗯,就是饲料。
饲料养殖的甜头,现在众人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用饲料养猪,这猪是长的又快又少,不生病,光长膘,出栏时间也大大缩短。
要不然,
他们今天卖的这两头猪赚的钱,也不会比以前卖的猪多那么多钱。
所以,现在众人才会这么高兴,正如刘福来说,他们找到了一条财路。
热闹了好一会儿,
众人的兴奋劲这才稍稍消退,然后就又说起这肉卖完了,咱家过年吃啥?
刘青山笑着说道:“好办,现在距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到时候再杀一头不就行了?”
“现在猪正上膘哩,这时候杀了太可惜。”王凤仪表示反对。
“妈,还能再长半个多月呢,到时候就算还小,但也不会差太多,可惜就可惜吧,总不能咱去供销社买吧?那还得要肉票,你更心疼。等明年春上,咱们多买些猪崽,多养一些。”
“啥话都被你说完了!”
“哈哈哈……”
刘青山这个提议,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诚如他所说,自家养的就有猪,总不能去供销社掏肉票又掏钱去买吧?
……
高水波的回信,要比刘青山想象中的还要快一些。
仅仅过了六天,高红军就送来了,同时还有《延河》副主编秦汉的回信。
省内通信就是快啊!
撕啦——
刘青山先撕开了高水波的信,迫不及待看了起来,他刚扫了两行,眼睛就亮了。
“青山,展信佳。”
“哈哈,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恭贺你再创佳作,再获殊荣……”
“你上次来信询问种猪培育一事,我特意去畜牧系跑了一趟,收获颇丰啊,我校畜牧系确实有进行相关研究。”
“说来也巧,前年有位留苏教授从乌克兰引进了一对约克夏种猪,这种约克夏猪和咱们本土猪有很大不同。它通体白毛,体型足有咱本地猪两倍大......”
看到这里,
刘青山顿时喜出望外,喜难自抑。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西北大学不愧是老牌大学,这科研底蕴真牛逼,真牛逼啊!
由于上一封信中,刘青山写了家里养搞肉猪养殖,所以高水波很认真,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几乎都是对约克夏猪的介绍,还有优缺点分析。
“目前校内饲养了八头约克夏成年猪和十六头幼崽。”
“其特点如下:”
“体型优势:成年公猪体重可达400-600斤,母猪350-450斤,远超本地黑猪(通常200斤左右)。骨架宽大,后臀丰满,出肉率高出30%以上。”
“生长速度:6月龄即可出栏,比本地猪缩短一半饲养周期。饲料转化率高,每增重1斤仅需3.5斤精饲料(本地猪需5斤以上)。”
“适应性强:虽原产寒带,但经我校试验,在关中地区冬季仅需简易棚舍即可越冬,夏季耐热性也优于预期。”
“……”
在信的最后,高水波更是主动提及。
“若你有意引种,我校可提供支持,赠与两头幼崽,一公一母,并提供饲料配方。”
“盼复。”
……
饲料配方倒是不需要,这玩意儿自己已经有了。
唯独缺的就是猪崽!
欣喜之余,刘青山便决定尽快去省城一趟,争取在年前就弄回来几头白猪崽。
也不用赠送,直接掏钱买,尽量多买几头,如果西北大学不愿意卖太多,那就另想办法,总之两头肯定不够。
刘青山又撕开了秦汉的来信……
信中,秦汉说《光的赞歌》被录用,将会刊登于下一期的《延河》。
他盛赞这首诗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视野宏大,哲思深邃,激情澎湃,将“光”升华为一种超越自然现象的精神象征,映照出时代转折期的思想光芒与人性觉醒……
等等等等。
盛赞,真的是盛赞!
秦汉甚至在信中直言感谢,感谢将这么优秀的诗篇投到《延河》!
之后,
秦汉又说起稿酬,决定对刘青山破格提升稿酬标准,20行15元。
秦汉说自从《延河》复刊后,至今为止还从来没有实行过这样的稿酬标准。
接下来就是约稿了……
秦汉说已经看过了《伤痕》和《乔厂长上任记》,对这两篇小说赞誉有加,夸赞刘青山是不世出的文学天才,说他万万没想到,刘青山不但能写出那么惊艳的诗篇,还能写出这么有深度,这么精彩的小说。
真乃大才也!
约稿!约稿!还是约稿!!
秦汉说热烈欢迎刘青山投稿,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统统都要,只要是刘青山写的,他们《延河》都会以最真挚的态度对待,稿酬方面无需担心!
除此之外,
秦汉还特意说咱们都是西北人,是老乡,刘青山是西北文坛的一份子,未来西北文坛说不定都以他为荣。
得,这是用同乡之义来增加筹码了。
看的刘青山不禁有些莞尔,但实话实说,秦汉这封信写的很有诚意,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汇款单也寄过来了。
钱不多,只有15元。
不多,但诗歌字数本来就少,而且《延河》给的稿酬标准可比《人民文学》还要高。
嗯,那就继续投稿吧。
刘青山又开始回信……
先是表达感谢,然后直接附上作品。
——《光的赞歌·二》
这是一个系列,原作一共有九章。
既然第一章是投给《延河》了,那他打算将这个系列都给《延河》,这也算是有始有终了吧?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光给我们以智慧”
“……”
“…………”
将第二章《光的赞歌》写完之后,他便搁下笔。
想了想,
又拿起笔。
“近来正构思一篇小说,等写完之后,请君斧正一二。”
青山。
……
晚上吃饭的时候,
刘青山将西北大学约克夏大白猪的事情说了一遍,听完之后,全家人都惊呆了。
“真的假的?这外国猪这么厉害?成年猪能有四五百斤?天爷!”
“嘶——四五百斤,那这一头猪都挡得上咱家两头猪了,青山,你说那猪是白色的?”
“这世还有白猪啊?啧啧……那猪眼是不是和外国人似的,也是蓝眼睛?”
“半年就能长成?就能长到四五百斤?额滴个天爷,这咋听着像是唬人哩……”
“青山,你觉得那周教授说的是真的不?”
刘茂财、王凤仪、刘青松、刘紫苏议论纷纷,直呼不可思议,很快,刘树德、刘福来、刘兆丰等人就也听说了这件事。
——全家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