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的指尖在星图投影屏上悬了三秒,最终落在猎户座旋臂边缘那颗闪烁的蓝矮星上。全息投影发出细微的嗡鸣,将那颗恒星的能量波动转化为可视化的金色波纹,像谁在宇宙的丝绒上抖落了一把碎金。
“第47次校准,星轨锚点误差仍在0.12弧秒。”苏瑶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她惯有的冷静,手里的量子记录仪正将一组组数据流投射到空中,“按这个偏差率,‘启明’号进入银河系第三悬臂时,会错过与‘望舒’空间站的对接窗口。”
林烨没有回头,指腹在投影屏上划出一道银线——那是他根据《炎夏星经》里的“七政四余”古法推演的修正轨迹,与联邦通用的标准航道呈一个微妙的23.5度夹角,像一片被忽略的支流。“你看这组暗物质流的参数,”他调出隐藏的频谱图,“每过11.2光年,就会出现一次周期性的引力波动,标准航道刚好撞在波动峰值上。”
苏瑶凑近细看,瞳孔微微收缩。那些被联邦系统判定为“干扰噪音”的微弱波纹,在古法星图的坐标系里竟呈现出完美的正弦曲线,像一串被精心编排的宇宙密码。“是‘岁差’?”她忽然想起林烨曾提过的炎夏古法,“就像地球自转轴的周期性偏移?”
“比那更精密。”林烨调出一个青铜色的虚拟模型,正是从火星遗迹里复原的“璇玑仪”,“这是三千年前炎夏古人观测北斗时用的校准器,你看它的刻度,刚好对应着暗物质流的波动周期。”他转动模型,璇玑仪的指针与全息屏上的波动曲线精准重合,“古人早发现了,宇宙里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会呼吸的星轨。”
突然,舰桥的警报灯急促地闪烁起来,红光映得所有人的脸都有些发白。“林工,苏博士,‘启明’号左翼的星轨锚点松动了!”实习生的声音带着哭腔从通讯器里传来,“刚才按标准程序强制校准,锚点螺栓崩断了三根!”
林烨抓起应急包往维修通道冲,苏瑶紧随其后。通道里的冷却管结着一层白霜,踩上去咯吱作响。“还记得在月球基地那次吗?”苏瑶突然开口,声音在金属管道间荡出回音,“你用阵法稳住了即将坍塌的防护罩,当时我就想,这些老祖宗的智慧,或许比我们的精密仪器更懂宇宙。”
林烨笑了笑,从应急包掏出一个巴掌大的铜制罗盘——这是他根据家族手札复刻的“地动仪”改良版,盘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炎夏古星图。“不是更懂,是更‘活’。”他调出锚点的三维结构图,罗盘的指针正随着暗物质流的波动轻轻震颤,“联邦的校准系统总想着‘固定’星轨,可宇宙是活的,就像人会呼吸,星轨也会伸缩。”
维修舱里,三个断裂的锚点螺栓歪歪扭扭地挂在支架上,金属断口还冒着电火花。林烨将罗盘放在控制台,指针立刻指向一个看似毫无异常的螺栓孔。“拆这个。”他递给苏瑶一把特制扳手,“里面的应力传感器被暗物质流干扰了,读数是假的。”
螺栓刚被拧下,一股淡蓝色的暗物质流突然从孔里喷涌而出,在舱内凝成一道纤细的光带。苏瑶惊呼一声,却见那光带在接近罗盘时突然拐了个弯,像被无形的手轻轻拨开。“是阵法!”她看清了罗盘周围浮现的淡金色纹路,正是林烨常说的“紫微垣”阵,“你把阵法刻在了舱壁上?”
“是‘活’的阵法。”林烨调整着罗盘的刻度,光带渐渐稳定成一条莹蓝色的丝线,“用的是月球玄武岩粉末混合星尘,能随着暗物质流的波动自动调整。”他将新的锚点螺栓插进去,罗盘的指针稳稳指向中央,“古人说‘顺天应人’,放在宇宙里,就是顺着星轨的呼吸走。”
锚点校准的瞬间,舰桥的警报声戛然而止。全息屏上,“启明”号的航线像一条被理顺的绸带,与暗物质流的波动完美共振,蓝矮星的光芒透过舷窗照进来,在林烨和苏瑶身上镀上一层金边。
苏瑶看着罗盘上跳动的古星图,突然明白了什么。那些被现代科技视为“落后”的炎夏古法,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一套与宇宙对话的语言——不试图驯服,而是倾听;不追求绝对的精准,而是寻找与星轨共舞的韵律。
“下次,”她拿起罗盘轻轻转动,指针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我们试试用‘二十八宿’来命名星轨锚点吧。”
林烨笑着点头,望向舷窗外。那颗蓝矮星的光芒正透过星轨的缝隙流淌进来,像一汪融化的黄金。在这片被数据和公式统治的宇宙里,炎夏古法正以一种温柔而坚韧的方式,为人类撬开一扇新的窗口——原来星轨会呼吸,而我们,终于学会了跟着它的节奏起舞。
维修舱的灯光渐渐柔和下来,罗盘的指针与全息屏上的星轨曲线重叠在一起,像一个跨越千年的拥抱。或许正如林烨常说的,宇宙从不是冰冷的荒漠,而是等待被读懂的诗篇,而那些刻在骨血里的炎夏智慧,正是打开诗篇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