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的料峭春寒尚未完全褪尽,新野的清晨带着几分凛冽的湿意。今日,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按照我的“建议”——一个基于数日来玄镜台暗中传递的零碎信息,经过我反复推敲、最终指向今日最为“适宜”的结论——主公刘备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将第三次启程,前往隆中卧龙岗,拜访那位传说中的诸葛孔明。
与前两次相比,主公的神情明显更加郑重,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眼中的期盼之火燃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炽烈,仿佛此行若再不遇,便是苍天不佑。这份沉甸甸的希望,几乎具象化,压在了我们每一个随行者的心头。
依旧是主公、我、云长、翼德四人同行。为了最大限度地表达诚意,我们再次选择了徒步前往。近二十里的路程,对于久经沙场的我们而言,本不算什么,但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下,每一步都似乎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一路上,气氛有些沉闷,却又暗流涌动。主公目视前方,步伐坚定,偶尔会望向远方云雾缭绕的山峦,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云长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模样,挎着他的青龙偃月刀(虽然今日只是象征性地佩戴),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更多的是出于对主公安全的本能护卫,他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卧龙”或许好奇,但绝不会像主公那样外露情绪。
翼德则显得有些焦躁。他那浓密的虬髯似乎都在微微颤动,铜铃般的大眼不时瞟向我,又看看主公,嘴里低声嘟囔着什么,大约是对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感到不耐烦。我知道他的性子,若非主公威严和他对兄长的敬重,恐怕早已按捺不住。我能做的,只是偶尔用平静的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并暗中调整了一下自己的位置,略微挡在他和主公之间,避免他无意中流露出的不耐烦直接冲撞到主公此刻敏感的心绪。
而我,陆昭,字子明,则走在主公身侧靠后半步的位置。表面上,我神色平静,步履从容,仿佛只是又一次例行的出行。但我的内心,却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我几乎可以笃定,今日必能见到诸葛亮。玄镜台的情报网络虽然在荆襄之地铺展不久,但在锦瑟的亲自调度下,针对隆中这位关键人物的动向监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结合前两次拜访的时机和反馈,以及对诸葛亮性格的侧面了解,我判断他今日“高卧”于茅庐的可能性极大。
另一方面,我的心底也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这位在另一个时空被推上神坛的“智圣”,究竟是何等风采?更重要的是,他的出现,将如何改变现有的格局?又将如何影响我未来的计划?与这位顶尖智者的相处,是合作,是竞争,还是更为复杂的共存?这一切,都即将揭晓。
一路无话,默默前行。当卧龙岗那熟悉的轮廓再次出现在视野中时,所有人的脚步都不由自主地放缓了些。远远望去,半山腰那几间简朴的茅庐静静矗立,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与前两次不同的是,今日茅庐的烟囱里,正袅袅升起一缕若有若无的青烟。
“有炊烟!”翼德眼睛一亮,低呼出声。
主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喜色。
及至近前,隐约还能听到茅庐内传来低沉而富有韵律的吟诵之声,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但那份悠然自得的意境,已然透窗而出。
有人在!而且,似乎心情不错。
主公整理了一下衣冠,脸上带着无比恭敬的神色,亲自上前,轻轻叩响了柴扉。
片刻后,上次见过的那个总角童子打开了门。他看到我们一行人,尤其是为首的主公,似乎并不意外,只是躬身行礼道:“我家先生正在草堂读书。他说贵客若至,请稍候片刻。” 也有的版本说是先生正在午睡。
“先生在读书?”翼德眉头一皱,又要发作。
不等他开口,主公已经温和地对童子说道:“既如此,备等不敢惊扰先生,便在此等候。”说罢,他真的就在茅庐外的空地上,束手而立,神态恭谨,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云长见状,也默默地站在了主公身后。我则再次用眼神制止了正欲开口的翼德,低声道:“翼德,稍安勿躁。求贤当有诚意,先生既在,我等静候便是。”
翼德瞪了我一眼,但看了看纹丝不动、状极虔诚的主公,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只是将丈八蛇矛往地上一顿,发出“咚”的一声闷响,然后像一尊铁塔般杵在了那里,脸上写满了“俺倒要看看是何方神圣如此倨傲”。
时间,就在这静默的等待中缓缓流逝。春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下,落在我们身上,带着一丝暖意。周围只有鸟鸣和偶尔的风声,衬得此地愈发宁静。主公始终保持着那个姿势,如同最虔诚的信徒在等待神谕。这份耐心和诚意,连我这个深知其求贤若渴的人,都暗自感佩。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一炷香,或许是半个时辰,那吟诵声终于停歇。柴扉再次被推开。
一个身影,出现在门口。
那一刻,我清晰地感觉到,包括我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聚焦了过去。
来人很年轻,看起来不过二十六七岁的年纪,面如冠玉,眉清目秀,身形颀长,穿着一身素雅的鹤氅,手中或许还拿着一卷书册。他并没有寻常山野隐士的疏狂放浪,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只是那般从容地站在那里,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蕴藏着星辰大海,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智慧光芒。他身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那股气度,平静中带着自信,雍容中透着风骨,让人一眼望去,便绝不敢因其年轻而有丝毫小觑。
是他,徐州一别,今日再见!
纵然心中早有准备,但在真正见到这位传说中的卧龙先生时,我依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击。这并非仅仅因为他的外貌或气度,更因为我深知,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青年,其头脑中所蕴藏的智慧与谋略,将足以搅动整个天下的风云!
诸葛亮,字孔明。
他终于,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历史的车轮,似乎在这一刻,发出了清晰可闻的转动之声。而我,陆昭,将亲身见证,并参与其中。
一种莫名的兴奋与凝重,同时在我心头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