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这句话里蕴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
“皇上,您刚刚在做什么呢?”
您毕竟是九五之尊,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怎么能做这种丢脸的事情呢?”
韩成这句话一出口,轮到朱元璋、朱标和朱棣三人愣住了。
朱棣和朱标看着韩成的眼神,仿佛在看他是一位非凡人物。
他们觉得韩成真是勇气可嘉!
即便他们发现父皇在做那种事,也不会说出来,只会假装没看见。
这样父皇就不会难堪。
但韩成倒好,直接当着父皇的面把这事给说了出来?
后世的人竟有这么直率的吗?
而朱元璋选择在这个时候推门进来,其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认为以自己的身份地位,此时推门而入,韩成他们就算察觉了,也绝不会点破。
只要不说破,就等于没发生过,他也就不觉得尴尬了。
可万万没想到,碰上了韩成这样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
一边感到尴尬,朱元璋一边懊悔地想扇自己一耳光。
自己太不小心了!
之前已经吃过这家伙一次亏,知道他与众不同,怎么又下意识地把他当作普通的大明子民对待了呢?
强忍住尴尬,朱元璋神情严肃地摇摇头说:“没有!我们堂堂正正的**,怎么会做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不要乱说!”
外面闹哄哄的动静实在太大,咱们在寿宁宫外都听得清清楚楚!”
韩成看着一本正经胡诌的朱元璋,忍不住调侃道:“陛下您这话说得可真有意思,我们仨简直成了行走的扩音器,比扩音器还厉害呢。”
**就**了呗,说出来又没人笑你。
有必要这么较真吗?”
朱元璋强忍着想要踢韩成一脚的冲动,严肃地说道:“哪有这样的道理?当皇帝的,这怎么能叫**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不是我家是什么地方?
偶尔听到些闲话,怎么能算**呢?”
读书人的事情不算**,对吧?
韩成看着脸不红、气不喘、毫无愧色的朱元璋,默默地竖起了大拇指。
不愧是讨过饭的人,脸皮够厚!
“行了,别扯这些了,说正事。你提的那些,我大明可以考虑一下,但最后一项免费换新币绝不可能!
胡惟庸早先就说过了,宋元都是这么干的。
我们照着老办法来,肯定没错!”
朱元璋不想在自己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于是迅速转入正题。
“这种事过去存在,就能说明它正确吗?元朝也有这个做法,结果不到百年就**了!”
听到韩成居然敢在这个问题上和自己对着干,还直言元朝因这个而短命,朱棣原本就很大的眼睛瞪得更加圆了。
这韩成真是胆识过人!
竟敢这般对父皇讲话!
记忆里,即便是自己的长兄,也绝不敢如此与父皇对话啊!
朱棣震惊之余,悄悄往旁边移了几步,唯恐稍后被牵连进去……
“你!”
朱元璋被韩成顶得哑口无言。
“陛下,您可是以民为本?”
韩成发现在这事上难以说服朱元璋,便想换种方式。
“当然!”
朱元璋答得干脆利落,同时骄傲地昂起头。
“既然陛下以民为本,为何还在此处肆意剥削百姓?
依我看,您的行为里丝毫看不出对百姓的爱护!”
“放肆!我怎会剥削百姓?
我驱逐外敌,让多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免受欺凌!
我开创先例,允许百姓直接进京申诉!
我担心他们不懂法度,遭官吏欺压,特意派人讲解大明律!
我登基以来,斩杀了多少**污吏的头颅?
就连韩国公等人承建中都时,我发现他们压迫百姓,立刻叫停。
为此不惜与众多旧友反目成仇!
你竟说我不是以民为本?”
韩成提及别的事情时,朱元璋并未放在心上,但听到指责他不爱民的话语后,却是难以忍受。
在他看来,自从登基以来,自己所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已经足够体现对百姓的关爱!
历史上能达到这种高度的**,实在是屈指可数。
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然而现在,韩成竟然如此评价,他实在无法认可,也无法接受!
“陛下若真是爱民如子,又怎会施行残害百姓的行为?
而且竟然是对整个大明百姓的伤害?”
韩成不管朱元璋之前所讲的诸多善举,专挑其中一处加以批评。
“你说说看,咱到底怎么就残害了全国百姓!
今**必须将此事解释明白!”
朱元璋勃然大怒,双眼瞪着韩成,气场强大无比。
连在一旁的朱棣都情不自禁地向旁边挪了挪。
可韩成毫不退让,直视朱元璋说道:“宝钞损坏后,你却不允许百姓免费换新宝钞,一串钱收三十文手续费,这难道不是残害百姓?
你知道百姓赚钱多么艰难。
结果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不舍得花,因破损而前去兑换,白白损失三十文。
若是不兑换,所有旧币便毫无价值,损失更大。
这正是很多人不愿使用宝钞的重要原因!”
铜钱历经百年,始终是一贯,绝不会因磨损而凭空减少!
然而,陛下所推行的宝钞呢?
暂且不论宝钞贬值带来的损失。
单是破损的宝钞换新钞需耗费三十天,按每两三年便会出现破损的情况来看,百余年间,一贯钞便会化为乌有!
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一分未花,就这么被陛下一次次地夺走,您难道还不觉得自己是在残害天下百姓吗?
以爱民如子自居,哪有这般爱法?”
韩成义愤填膺,在此向朱元璋剖析经济上的问题。
原本怒不可遏的朱元璋,听完韩成的话后,顿时怔住。
说起来,之前他确实未曾深思过此事,如今经韩成一提点,顿时恍然大悟,仿佛挨了一记重击。
似乎……还真是如此!
“可、可印钱也是要花钱的啊。
一张纸币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人工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初胡惟庸已经算过这笔账了。
一贯钞收三十文的手续费刚好……”
朱元璋仍在竭力辩解,甚至将已故的胡惟庸,那个历史上罕见的奸臣搬出。
韩成摇头道:“印钞初期,确实花费颇高。
但若前期准备充分,一旦全面投产,成本就会迅速降低。”
如今的成本,难道还如此高昂吗?
你只是不舍得银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