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诗歌赏析
- 生活场景开篇:诗的前两句“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描绘了家中小奴捆绑鸡准备去集市售卖,鸡因被绑而急得喧叫挣扎的日常场景,生动且具有画面感,为后文引发思考做铺垫。
- 矛盾思考展开:“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家人讨厌鸡啄食虫蚁,所以要卖掉鸡,却没考虑鸡卖后会被烹杀。诗人由此思考,对于人来说,虫和鸡到底谁轻谁重,这一思考体现出生活中的矛盾与无奈。
- 哲理感悟升华:“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意识到鸡吃虫、人吃鸡这种得失循环没有尽头,于是倚靠着山阁,将目光投向寒江,以开阔之景收束,在无奈中获得一种超脱,蕴含着对生活中诸多类似矛盾的深刻洞察与豁达态度。
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从家庭琐事缚鸡卖鸡写起,由鸡虫的微小得失,拓展到对世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循环的思考,揭示深刻哲理,使诗歌具有深厚内涵。
情感质朴真实:以家常口吻叙事抒情,如对家人厌鸡食虫蚁、鸡卖将遭烹的描述,自然真实,让读者能切实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感慨。
结尾意境深远:“注目寒江倚山阁”一句,诗人将目光从鸡虫得失转移到寒江山水,以景结情,营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余味无穷。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家中缚鸡欲卖这一小事,以小见大,展现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得失问题。诗人从对鸡虫命运的思考,上升到对世间万物复杂关系的哲理性认识,表达出对生活中无奈与矛盾的超脱,体现了杜甫在历经磨难后的豁达心境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缚鸡行》的背景与他当时的生活经历和心境紧密相关:
- 人生暮年与漂泊境遇: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此时杜甫已步入暮年。长期以来,他辗转多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为躲避战乱四处流亡,从长安到凤翔,再到成都、夔州等地。在夔州时,尽管生活相对暂时稳定,但多年的漂泊使他身体衰弱,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时常陷入困境。这种长期的漂泊与暮年的凄凉,使他对生活有着更为深沉和细腻的感触,为《缚鸡行》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 夔州的日常生活:在夔州,杜甫居住在相对简陋的住所,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中的小奴缚鸡准备去集市售卖这一常见场景引发了他的关注。鸡因被缚而挣扎鸣叫,这一场景触动了杜甫敏感的内心,成为诗歌创作的直接诱因。
- 对生活的深度思考:杜甫一生胸怀大志,渴望济世安民,但现实却使他壮志难酬。长期目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疾苦,到了暮年,他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思考。面对缚鸡这样的琐事,他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由鸡虫之间的关系联想到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得失,进而以小见大,将对生活的思考融入诗歌创作之中,通过《缚鸡行》传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缚鸡行》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其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暮年漂泊的生活经历
- 增添无奈与沧桑感:杜甫创作此诗时已至暮年,且长期漂泊。多年来,他辗转多地,历经生活的磨难,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这种暮年漂泊的境遇,使他在面对家中“小奴缚鸡向市卖”这一日常琐事时,更容易生出无奈之感。诗中对鸡虫得失循环无尽的感慨,如“鸡虫得失无了时”,不仅是对眼前琐事的思考,更蕴含着他对自己一生漂泊、壮志未酬,在诸多无奈选择中徘徊的沧桑感。一生渴望济世却始终不得志,就如同陷入这无尽的得失循环,充满无奈。
- 强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长期的漂泊生活让杜甫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体验。在夔州相对平静却又清苦的生活中,缚鸡这样的小事成为他情感的触发点。他能从鸡与虫的关系,联想到生活中诸多类似的矛盾,从而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深沉。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是其丰富人生阅历的体现,也使得诗歌情感更加真挚动人,饱含着对生活复杂滋味的咀嚼与感悟。
壮志未酬的人生境遇
- 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杜甫一生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始终未能实现。在暮年回顾一生,面对生活中的鸡虫小事,他很自然地将其与自己的人生境遇联系起来。鸡与虫的得失,如同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抉择与无奈,虽有大志,却在现实中不断受挫。这种思考使诗歌情感中渗透着对自身人生价值的叩问,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的遗憾与不甘。
- 赋予诗歌超脱与豁达的情感基调:尽管杜甫一生坎坷,但历经风雨后,他对人生有了更豁达的理解。面对鸡虫得失的困境,他选择“注目寒江倚山阁”,将目光投向广阔的自然,以自然的宏大来淡化生活中的琐碎烦恼。这种豁达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经历壮志未酬的痛苦后,从自然与生活中领悟到的一种超脱。这种情感基调使诗歌在无奈与感慨中,又蕴含着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力量,体现了杜甫在复杂人生经历中所达到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