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未来大明注定要开疆拓土,迁都便成了必然之举。朱标心中默默思索着。历史上,历朝历代定都往往遵循一个重要原则——位于国土南北分界线上,以便更好地控制全国局势。汉唐皆如此,而那些偏离中心位置定都的政权,多短命。太祖早有此意,并与朱标多次讨论过,只是一直未能实施。如今,朱标更是坚定了迁都的决心,毕竟,如果疆域过于辽阔,留在原地恐难掌控全局。
若是在应天府治理,实在难以应付诸多事务!
不过,迁都、开疆拓土或分封藩王这类大事,并非一蹴而就能完成。
需要谨慎谋划,反复商讨,无需急于一时!
此刻,朱标暂时搁置了心中的复杂念头。
随后目光转向朱政,露出钦佩之色。
不仅见识过人,更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洞悉千百年来无人察觉的关键问题!
同时才华出众,寥寥数语便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而且这些方案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具有极高可行性!
要知道,朱标绝非养在深宫、不谙世事的寻常皇子。
更不是碌碌无为、坐等继位的储君!
他是大明朝名副其实的副手!
换言之,在老朱废黜**之后,
朱标实际上承担起了整个大明朝管家的责任。
多年来协助老朱处理政务。
无论是经验、能力、眼光,还是看待问题的高度,都堪称一流!
所以他对朱政提出的开疆拓土、分封藩王及推恩令三位一体的策略深感佩服。
特别是分封藩王与推恩令相结合的方式,简直是低成本高收益。
只是调整一下各藩王的封地罢了。
成功则朝廷得利,失败也无需付出太大代价!
简直堪称绝妙!至于藩王是否愿意,那就另当别论了。
毕竟大明国力雄厚,拥有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实力强大到足以压制一切反对声音。
不愿服从的话,直接镇压便是!
然而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仅让藩王搬迁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实施。
此外还有许多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无论如何,这一策略的价值毋庸置疑。
它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想到这里,朱标对朱政展现的能力极为满意。
这样的英才,正如父皇所言,真是上天赐予的大才啊!
若是在今日见面之前,朱标对于是否让朱政继承皇位尚存一丝疑虑。
那么此时此刻,他已经完全确定。
此子必将成为大明未来的希望!
未来大明第三任皇帝,非朱政莫属!
朱标稍作沉思,忽然想起刚才朱政似乎话中有话。
于是再次开口询问:
“刚才你说对外要开疆拓土,甚至分封藩王,孤很认同。
那么对内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对内?”
朱政微微一怔。
一抹浅笑悄然浮现在嘴角,朱政轻描淡写地说道:“其实很简单,只需做到六个字便可。”
“六个字?”朱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迫不及待地追问,“哪六个字?”
“士农工商并重!”朱政想也没想,脱口而出。
随后,他目光灼灼地补充道:“依政看来,我大明百姓的职业,本无高下贵贱之分!士人固然重要,农夫亦不可或缺,然而匠人与商贾同样不可或缺!如今我大明,推崇士治、重农轻商,反倒对工商不屑一顾……这实在不明智啊!”
“此言怎讲?”朱标眉头微皱,似乎未能完全领会朱政的意思。毕竟,士农重而工商轻,早已是大明的定论。
对此,朱政早有准备,缓缓解释道:“适才殿下提醒过,文武应并举,不可偏废,此乃至理。那么士农工商,又何尝不该如此?难道唯独士人和农夫重要,工匠与商贾便卑贱不成?试问,一个国家若无士人治理,又怎能安定?若无农夫耕作,又怎能丰衣足食?
这两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工匠难道就无关紧要?若无工匠,天下人拿什么使用?士人手中无笔墨,如何治国?农夫没有工具,如何耕田?”
说到这里,连朱标也忍不住点头。确实,若无工匠打造的器具,各行各业都将寸步难行。不过他并未急于插话,而是静静倾听,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
“至于商人,往来南北,互通有无,作用虽然看似隐晦,实则至关重要。若无商人,天下人如何交易货物,满足所需?更何况,商贾创造的财富,远超殿下所能想象。只是如今我大明对商税征得少,才没意识到商人的价值所在!要知道,两宋之所以富庶,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商人的税赋啊!”
停顿片刻,朱政饶有兴致地问道:“殿下可知,在两宋时期,那些被轻视的商贾一年缴纳的税款,竟占到了总收入的八成,高达近八千万缗?”
“多少?”朱标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脸上透出震惊之色。他当然了解大宋的繁荣,但万万没想到,仅凭商税一项,就可达到如此天文数字!这简直相当于大明如今岁入的三倍之多!
商税竟然到了这般骇人的地步?朱标听得几乎愣住!缓过神后,心中也不免有些动摇。倘若属实,那大明的商税确实是收得太少了。
要是大明征收这么多商税的话,还会出现每年财政赤字、国库存储不足的情况吗?连救济灾民的钱都拿不出来?
想到这里,即便是朱标,也不由自主地起了增收的念头。但很快,他又清醒过来,摇了摇头。他知道父亲打压商人地位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百姓效仿,羡慕商人的财富,都跑去经商而不务农。
对此,朱政自然明白。所以之前涉及这个问题时,他并未与父亲争论。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应该为帝王!
于是朱政笑着解释道:“殿下不必担忧。首先,百姓并非愚钝之人。当他们发现大家都涌向工商业,却导致粮食短缺、粮价上涨时,他们会意识到从事工商业所得还不如耕田的收益。那时,他们自然会回到农田中去。
这是一种循环,天道会让这一切自行平衡。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殿下似乎忘记了。如今我们大明已经有了土豆,亩产量可达五十石!这次征倭,我们还能带回其他高产作物。到时候推广至全国,不出十年,大多数人至少能解决温饱问题。到那时,就不用这么多人务农了。
这样一来,未来人口增加,那些失去田地的人怎么办?如何维持生活?如果不能妥善安排,恐怕会引起各种不安定因素,甚至导致天下大乱。
因此,对这些人只有一个出路:进入工业和商业领域。
这样不仅能让人吃饱,还能让人富裕起来!
要知道,过去几千年,每个朝代在面临选择时,总是让百姓吃苦受穷,而百姓也默默承受了几千年,毫无怨言,只为了活下去,别无他求。
以前或许没办法惠及百姓,但如今有了土豆,乃至更多高产作物的大明,还让百姓吃苦、贫穷、哭泣,那这些作物还有什么意义呢?”
“过去几千年,都是让百姓吃苦受穷……”朱标听着,思绪有些飘忽。
他的眼神微微恍惚,嘴里低声呢喃。
尽管他未能达到老朱那种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情感共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忽视了百姓的重要性。
实际上,他对百姓的关怀始终占据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