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他头疼的是如何处理朱允炆、朱允熥和朱高炽三人的关系!这才是关键所在。他当然希望一家人和睦相处,兄友弟恭,别生事端。至少要做到他与朱樉、朱橚、朱棣那般关系。
可现实是,朱允熥还好说,朱允炆和朱高炽之间的矛盾恐怕难以化解。毕竟皇位就摆在那儿,按理说朱允炆最有资格继承。他会甘心放弃吗?而且两人早已积怨太深。
不过朱标也不得不承认,在朱允炆、朱允熥和朱高炽三个儿子里,朱高炽确实最适合当皇帝。他也清楚这一点,只是对朱高炽的性格了解不多,担心他继位后怎么对待朱允炆和朱允熥。
想到这里,朱标下定决心,不管是作为父亲还是储君之父,都要找个机会跟朱高炽好好聊聊。然后才能做决定。
如果最后确定让朱高炽当储君,就要尽早筹划,让他能顺利登基,并且尽量避免兄弟间争斗,造成骨肉相残。想到这儿,朱标不禁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难啊,太难了!”
说完,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听见吕氏的声音。
“殿下……殿下……”
听到声音,朱标才回过神来。慢慢睁开眼,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吕氏和朱允炆已经来了,站在面前看着他。朱标先是一愣,接着目光锐利地盯着吕氏,一时间没有开口。只是默默不语,心情复杂至极。
在朱标这样审视的目光下,吕氏和朱允炆站在那里。
吕氏莫名感到一阵心慌,望着眼前的朱标,总觉得他今日有些异样。
她面露几分尴尬,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试探着问道:“殿...殿下,您今日为何这般注视于臣妾?”
朱标眸光微微一晃,旋即恢复平静,未作回答,只淡淡地问:“何事让你带允炆前来?可是有要事?”
听闻朱标语气如常,吕氏稍感安心,随即笑意盈盈地答道:“回殿下,允炆近来谨遵您的教诲,勤勉读书,深思己过。他深知之前行为不当,特来向您请罪。”
说罢,她迅速示意身旁的朱允炆。朱允炆心领神会,立即俯身施礼,语气谦恭地道:“父王圣明,儿臣知错了。不该沉溺于儿女私情,更不该对皇祖父无礼。儿臣定当改过自新,专注治国安邦,不负父王与皇祖父所望!”
朱标闻言,细细打量了一番朱允炆,神情莫测。良久,他才轻描淡写地点点头:“你能觉悟,甚好,孤甚欣慰。”
见状,吕氏忙附和道:“殿下有所不知,允炆向来乖巧聪慧,仁义孝顺。上次言语不当,不过是年少冲动所致,并非本性如此…”
她极力替朱允炆辩解,朱标却始终沉默,仅是凝视着笑容满面、温婉贤淑的吕氏,内心却不经意浮现出太祖对其的评价,眼神复杂难辨。
若换作往昔,朱标或许不会察觉异常,然而一旦心生疑虑,便处处觉察出蹊跷。
此刻的他,不禁暗自思忖:为何吕氏每每提及得总是允炆,从未提起允熥一句,仿佛刻意忽略了他的存在?而且每次探望,都只带着允炆,从不携允熥同行。
甚至此前傅友德等人欲见允熥时,也被吕氏巧妙阻挠…
想到此处,朱标眉头微蹙,略一沉吟,忽然出声打断吕氏,冷不防地问:“允熥如今何在?”
吕氏听闻此问,笑意骤然僵住,脸色略有变化,稍许镇定后,她轻叹一声,眸光游移不定。
允通这孩子性喜嬉戏,我也不知他去了哪里,今日竟未到学堂听课……
吕氏说到这里,连忙劝道:
“殿下莫要动怒,允通身子单薄,或许是累了,歇息片刻也是理所当然。求殿下莫要责备他!”
“哦?”朱标听了这话,点点头,沉默片刻后,突然提高声音唤进一名侍从,吩咐道:“去把允通唤来。”
话音刚落,吕氏脸色骤变。朱标今日的态度实在令她意外。往常这种事,殿下最多只是对允通略加呵斥罢了,从未对其话产生过怀疑。今日怎的突然起了念头要召允通前来?难道对自己起了疑心,想要当面对质?
想到这里,吕氏心中忐忑不安,但她强忍情绪,表面依旧维持着从容模样,同时在脑海中迅速思索应对之策。
书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朱标面色冷峻,静候着。吕氏虽尽力保持优雅笑容,但眼神不时飘向朱标,却无法猜透他的心思。而允通则一脸迷茫,只好耐着性子等待。
很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循声看去,只见允通略显瘦削的身影匆匆入内。
“儿臣拜见父王。”
“免礼。”
朱标微微点头,随即直截了当地问:“为何今日不去听先生讲课?”
允通愣了一下,随后无辜地说:“父王,今日无人告知我要上课啊!我想大概是翰林院的黄师傅今日有事没来吧。”
允通话音刚落,朱标脸色阴沉,目光转向旁边的吕氏。在朱标的注视下,吕氏先是有些慌乱,很快又镇定下来,急忙辩解道:“或许是有下人疏忽了,这些奴才确实是我平日管教不严,才如此懒散。连主子的课业都能忘记提醒,这都是我的过错,请殿下宽恕,我回去一定严惩他们。”
吕氏反应极快,在短短几句话间就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接着她又转向允通,不动声色地继续说道:“允通啊,平日上课时间不是固定的吗?就算没人告诉你,你也该自己去看看呀!”
听罢此言,朱允通不禁欲言又止,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还未等他开口,吕氏已转身面向朱标,眉目含笑地打量着他的神情,不知自己的辩解是否过关。
朱标依旧面无表情,既看不出是否相信,也看不出什么情绪。他直视朱允通,再次问道:
“你母妃的话,你怎么看?没人告诉你去上课,难道你就不主动去看看吗?还是你根本不想念书?干脆趁此机会出去玩耍了?说,到底去做什么了?”
朱标本就心情不佳,此刻话语中夹杂着怒气,脸色阴沉,显得十分可怕。
朱允通本就性格懦弱,此刻被吓得缩了缩脖子,不敢多言,赶忙解释道:
“儿臣并未做错什么,也没有出去玩!只是今天是儿臣的生辰,母亲在世时……”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微微停顿,眼眶泛红,鼓足勇气抬头直视朱标,哽咽着说道:
“母亲在世时,每逢我的生辰,总会亲手煮一碗长寿面给我。所以刚才想起母亲,就跑到御膳房,请他们帮忙煮一碗面……”
话音刚落,朱标先是一怔,随即回过神来,神情触动。
他忽然想起已故的常氏!那是朱元璋为他定下的原配妻子,与他青梅竹马,相伴多年。她温柔贤惠,从不因父兄的功勋而傲慢,始终保持着节俭孝顺的品行,深受朱标敬重,也为朱元璋与马皇后喜爱,可惜英年早逝。
想到这里,朱标心中一阵痛楚。
看着眼前的朱允通,他感到愧疚难当!
今日,他得知朱政的真实身份,已经深感自责。现在又发现,就连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朱允通都没能照顾好,竟然连他的生辰都忘记了!
他如何对得起常氏啊!
他这个父亲,实在做得太差劲了!
朱标暗自责备自己。
但很快,他又勃然大怒,脸色更加阴沉。
这些年来,他忙于国事政务,将后宫家事全权交给吕氏,让她成为继任太子妃。他本以为吕氏做得不错,也颇为放心。可如今看来,大错特错!连朱允通的生辰都不知道,这样的照料岂不是形同虚设?
可以预见的是,这么多年以来,吕氏根本就没把朱允通这个继子放在心上!
关于刚才提到的去上课的事情,究竟是底下的人忘记了通知朱允通呢?还是吕氏刻意如此?
此刻,朱标忽然想起父亲之前对他说过的话:怀疑朱允通不成器,可能正是吕氏有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