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熙宁二年(1069)六月二十七,朝廷下诏举荐谏官。

诏命一下,张方平就忙碌开了。经过老张的一番绞尽脑汁的筛选与斟酌,还真为圣上推举了两位:

其一为时任尚书刑部郎中的成都华阳(今已并入双流县)人李大临(字才元),论年龄年长苏轼二十七岁。老张对他的评语为:识蕴纯深,风举冲远。(文绉绉的,意思不外乎此人优秀哩不能行。)

其二为时任殿中丞直史馆的苏轼,这就不用细说了,我们来看看老张的评价:文学通博,议论精正。还行,说实在的,老张的这些个评价还是极有水准,甚是客观公正的。

只可惜,有着王安石先生的加持,这两名人选均名落孙山,一时间也让张方平他老人家开始怀疑起自己那自以为独到的眼光了。

七月二十二,时年五十岁的河南府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缑氏镇)人李育(字仲蒙)病故。老李的儿子差人来求告苏轼,想让苏轼给写一篇哀辞。

老李为官清廉,家境贫寒,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又可以说是万幸的。因为,此人与苏家的渊源,使得他的大名因为苏轼的手笔而青史留名。

老李曾以司封郎、直史馆之职担任过歧王府记室参军,晚年还曾任职凤翔府,以经学辅助长官,与苏轼的任职范围有过交集。

况且老李学识渊博,精通毛氏《诗经》和司马迁的《史记》,对人非常友善,即使别人对他不恭他也绝无报复之心。苏老泉初入仕时是在太常寺任职,其时老李为太常博士(太常寺里面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老李与苏老泉朝夕往来,十分友好。所以说,李育这个人与苏家可谓是世交了。

对于老李儿子的请求,苏轼可以说想都不用想就答应下来了。

过了三天,王安石一手编写的《英宗实录》书成(从文史知识方面来讲,王同志完全有此实力),由曾公亮呈给了圣上。

熙宁元年(1068),在曾公亮的提举下,王安石本来当时已经进入翰林院,但老王还是毛遂自荐地要亲自完成此书的修撰,且不需要专门配置办公室,最终竟凭一己之力成书三十卷。

就连苏轼阅后也曾对别人大赞曰:此书“词简而事备,文古而意明,为国朝诸史之冠。”

王安石这个人是多面的,总的说来,他外在邋遢,政治激进,用人不当;但却能文能武,品行高洁,以至于在激烈的变法运动中得以善终,这堪称是古今中外变法史上的例外与奇迹。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宦家庭,也属于是个官二代。

此人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他的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这一点从他年少时期的这些志向便可以看得出)。

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无疑加剧了党争,造成北宋的国力消耗。另外凡是反对王安石的官员,都被贬或者流放,此举持续了几十年。新旧两党若是相互监督和促进,那是好事,但如果是你死我活,那就是国家的不幸了。

就在王安石充任地方官吏时的仕宦初期,他还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间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所以他对北宋中期隐藏的社会危机有着理性的认识,使得他“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宋神宗继位后,开始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随即又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以及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开始兜售他的主张变法。获得神宗青睐后,于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王安石还专门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也可说是另有所图的爪牙或鹰犬),参与制订新法。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可惜的是,在工作方面,王安石忽视执行方法重要性,不搞调查研究。身为宰相,提出改革方向虽好,事实上历史每次变革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好,但执行措施失误,用人不当,这可都是大忌,这样重要的事王安石居然都意识不到,甚至常常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但在工作之外,王安石却又是一种多面的形象。

他推崇类似于今天的“极简”生活,自觉转向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宋人时评:“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

“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他不喜洗沐,由于常年很少换洗衣服,以至于上面长满了虱子。有一次,就在王安石面见宋神宗时,有只调皮的虱子竟然爬到了胡须上,宋神宗看到后也忍不住笑出了声。

王安石虽然对个人卫生不甚讲究,对待工作却很讲究。

王安石二十六岁时就出任了鄞县知县,刚走马上任的他,并不熟悉鄞县的地形。于是,他俯下身子向当地老农请教,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十几天就行程数百里,实地勘察当地民情和地理,并沿路劝导农民拔除葑草,疏浚湖泥,砌筑堤堰,措置碶闸,还因此成了公认的水利专家。

青黄不接时,他顶着压力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饥荒与困苦(注意了,这种成功案例给了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底气,也是新法推行的滥觞与渊薮)。

王安石一生严格自律,志行高洁,他坚持“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品行操守上极为讲究。难怪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称他为“一世之伟人”。

在对待学问研究(特别是炼字)上,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也是改了十几次才确定下来。当初他先用“到”,又改作“过”,再改作“入”,“满”等都不合意,修改了多次后,最后选定了“绿”字。

尽管他把北宋政坛上闹得是天翻地覆,但其家里却是一派祥和:他只有一个发妻,从未纳妾,在一夫多妻的古代社会里,这种情况似乎有点另类。

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其实也是较为复杂的,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亦敌亦友。

说到苏轼的政敌,最难说清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轼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以及他所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轼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的领袖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也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佑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欧阳修曾就试图将王安石介绍给苏洵,而王安石也乐意结识苏家父子,但是苏老泉却拒而不纳。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有个性)。

其实,苏轼起初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苏轼对王安石的文才还是非常赞赏的,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甚至认为该书是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苏轼对王安石喜好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熙宁二年(1069),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同年,苏轼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苏轼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苏轼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

王安石回答说苏轼是“邪险之人”,还说治平三年(1066)苏轼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人所共知,所以苏轼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轼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

甚至,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轼,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一生的拐点,由于苏轼得罪了朝廷中的另一个敌对人物,而被锒铛入狱,很多熟悉的好友都躲避着他,更不用说去救他了。而此刻,与他曾经在朝堂上争论的王安石,虽然已经是没有权势了,竟然赶赴京城,前往相救。

同样,苏轼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次荆公韵四绝》),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称赞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去世后,作为中书舍人的苏轼,还为其撰写了《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二人关系的不一般。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了,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容诋毁的,俨然配得上“唐宋八大家”的称号。有人认为王安石的文学方面不如苏轼,那么王安石为何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呢?

关于“唐宋八大家”阵容的组成,元末明初的朱右(字伯贤,自号邹阳之,临海章安人)首先选了韩愈、柳宗元等八位唐宋两代文学家的文章,其中欧阳修、苏洵父子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其他六位文学大咖对散文的贡献是巨大的,被排在第一梯队无可厚非。王安石和曾巩二人看似出名的文章不多,但他们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不容小觑的。

很多人认为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不如苏轼,是因为苏轼所作的诗词佳作太多了,而王安石出名的词作品较少,但从散文天赋和成就上对比二人,王安石是不输于苏轼的。

但从《古文观止》中收录的二人代表作来看,王安石和苏轼二人都是多点开花,议论文、游记、碑文、书信类都有记录。

他不仅能写出《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会写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样的诗句,其所着的《伤仲永》还被我们今天的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中所收录。

因此上说,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的诗歌造诣也很深,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

其词作虽不能闻名于世,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中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墨坛书屋推荐阅读:重生之战神吕布医妃惊世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龙血战神萌妻十八岁临高启明龙魂特种兵帝临鸿蒙重生六零农媳有空间天唐锦绣房俊代嫁弃妃大魏宫廷穿越战国之打造地球村跃马大明爆强宠妃:野火娘子不准逃凤帝九倾龙腾美洲学霸养成小甜妻重生之宋武大帝邪龙狂兵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三国:赵云是我弟万域灵神穿越之极限奇兵护国公灭世武修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重生1840:从废柴到霸主你是明珠,莫蒙尘特工之回到清朝这驸马当不得,影响造反!唐贼凶悍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美漫丧钟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大宋将门三国曹髦灭晋兴魏兵锋王座寒门状元特种兵之血色獠牙异世开荒称帝北雄带着仓库到大明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华夏万界为尊天下第一小乞丐大明安国公黑铁之堡英雄恨之帝王雄心中华第四帝国
墨坛书屋搜藏榜:大明1805趣味三国传奇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大秦:苟成陆地神仙,被金榜曝光了!家养腹黑龙夫:愿求一纸休书我是正统我怕谁镇西王:天下霸业英雄恨之西楚霸王暗战绝世风华:妖娆驭兽师我被王莽拉着穿越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三国第一霸主重生大明1635以和为贵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唐枭终极妖孽狂兵夫人,请慢走(GL)帝国由中世纪开始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大明之纵横天下抗日之无敌战兵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红楼之石头新记曹操,梦回赤壁,龙吟千年穿越大唐重整山河重装军火商大明伪君子重生三国:吕布称霸!长缨赋不当堂主好不好爆笑穿越:草包傻王妃亮剑之我成了赵刚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最吕布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九龙夺嫡:疯批皇子冷宫皇后崛起计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最强军魂秦皇扶苏:赳赳大秦,称霸全球皇家儿媳妇悍卒之异域孤狼双面王爷二货妃大宋小农民原始人攻略三国:摊牌了,吾乃上将邢道荣带着女神闯汉末大唐从签到玄武门开始
墨坛书屋最新小说:太子西上和亲,三年后挥师擒龙招个赘婿冲喜,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红楼之庶子风流乱世荒年,从富养妻妾开始无敌大明:开局被徐家退婚,我炼化十万铁骑明1914土豆与均田令:我在大唐当地主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穿越大宋:逆转靖康战火燎原:吞丹!灭天狼!风流小医仙,穿越北宋封宰相大谋谋天下嘉庆变法:数据治国重生悍卒:从强制发老婆开始战神:龙族人族混得开手搓大炮养娇妻,怎么就黄袍加身了?皇朝:挟我以令诸侯?朕直接屠你满门!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饥荒年,我喂养了一个大玄女帝大舜西游记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大乾贵公子大胤商枭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医冠权宦穿越古代,我靠仓库养老婆荒年神医:开局揭榜娶绝色病妻左传游记直播大明:打仗全靠后世企业赞助人在冷宫,带着三千犯妇权倾朝野陛下就是躺赢狗爱搞钱搞事三公子大漠群英传苏定方演义风雪战火哈哈哈,大明太子无敌夺我王位?那我可要称帝了!抗日:我有一艘鱼雷艇爱你老妈,玄武门见十七世纪富二代穿越大景:我靠打猎养活肺痨妻女大唐:灵魂互换,两个李承乾大明:无敌杀神,震惊朱棣汴京风云录那年那景那些人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大明:我朱允熥,请爷爷退位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