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的女子医馆里,阳光透过雕花的木窗洒在案几上,映照出一片温暖的光影。莫珺和小桂正坐在案几前,仔细翻看着海东青从藏地医馆捎来的账册。这本账册虽薄,却承载着藏地医馆的点滴进展与努力。
小桂轻轻翻开账册,目光在一行行整齐的字迹间游走。她轻声说道:“第一年的时候,藏地医馆还没完全建好,收入自然少得可怜。如今虽然已经落成,但毕竟面积大,病患还不够多,所以这前三个月还是亏损的。”莫珺点了点头,接过账册,目光落在亏损金额一栏,微微皱眉:“不过好在亏损的金额越来越少了,这说明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她们又仔细查看了药材储备情况。莫珺指着账册上的几个药材名称,说道:“藏地医馆的贝母和雪莲储备很充裕,这些药材在其他医馆可能正缺呢。”小桂点了点头,又看向另一栏:“而藏地医馆现在正缺黄芪和当归,这些药材在我们这里倒是不难找。”
两人商量片刻,莫珺拿起笔,在账册的空白处写下了几行字:“将藏地医馆多余的贝母和雪莲调剂到江南医馆和岭南医馆,那里湿气重,正需要这些药材。而藏地医馆所需的黄芪和当归,从我们这里调配过去,确保他们能及时用上。”小桂点了点头,说道:“这样就能满足彼此的需要,让医馆之间的资源更加均衡。”
莫珺轻轻合上账册,感慨道:“多亏了娘亲子璐教的现代表格统计法,这些账册虽然名字叫账册,但其实很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很容易看懂。”小桂也点了点头:“是啊,她把复杂的账目简化成表格,不仅节省了纸张,还方便我们快速了解情况,做出决策。”
她们将账册小心收好,准备写信给藏地医馆的多吉,告知他调剂药材的安排。信中,她们还附上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希望藏地医馆的众人能继续努力,让医馆的经营越来越好。
窗外,京城的春风吹过,带着一丝花香。莫珺和小桂对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对藏地医馆的期待。她们知道,虽然路途遥远,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医馆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想到藏地的特殊性,小桂和莫珺不禁皱起了眉头。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人群不够聚集,信息也极为分散。医馆虽已建成一年多,但或许仍有许多牧民并不知晓,甚至心存疑虑,不愿意到医馆看病。她们深知,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医馆,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藏民们带来福祉。
“要不这样吧,”小桂沉吟片刻,抬起头来,眼神中透着一丝坚定,“我们写封信给多吉,让他们安排人演一些剧。就像咱们小时候看的那些街头戏一样,用生动的情节吸引大家。”
莫珺眼前一亮,点头道:“对啊,用戏剧的形式演示给大家看,如果生孩子时不注意,就会难产大出血,有生命危险。这样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医馆的重要性。”
小桂继续说道:“我们可以让他们演一出戏,先是描绘一位孕妇在家中分娩,由于缺乏专业的接生知识和医疗条件,结果难产大出血,情况危急。然后,再演另一出戏,同样是孕妇分娩,但这次是在医馆,有大夫和助产婆的专业护理,顺利诞下婴儿,母子平安。”
莫珺一边听,一边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这样对比鲜明,能让牧民们清楚地看到医馆的优势。而且,我们还可以在戏里加入一些藏族的传统习俗,让他们更有代入感。”
小桂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对了,还可以让大夫们在戏后给大家讲解一些孕期保健的知识,比如孕妇应该注意什么,分娩时应该怎么做,等等。这样既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又能传播实用的知识。”
两人边讨论边把这些建议详细地写下来,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她们想象着这些戏剧在藏地的村落和牧场上演,牧民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脸上露出惊讶和认同的表情。她们相信,通过这样生动的方式,一定能打动牧民们的心,让他们愿意走进医馆,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
写完信,小桂和莫珺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将信纸小心地折好,放入信封。她们知道,这封信承载着她们的希望和努力,也承载着藏地医馆未来的可能。她们期待着多吉收到信后,能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让更多藏民受益。
窗外,阳光洒在京城的街道上,暖意融融。小桂和莫珺对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期待。她们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几天后,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在藏地医馆的庭院里,暖意融融。多吉站在医馆的门口,望着远方的雪山,心中满是期待。就在这时,一只矫健的海东青从天边飞来,带着京城女子医馆小桂和莫珺写来的信。海东青轻盈地落在多吉的肩头,他轻轻抚摸着它的羽毛,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多吉小心翼翼地从海东青的腿上取下信封,拆开信纸,一行行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当他看到关于药材调剂的内容时,脸上不禁露出欣喜的笑容,情不自禁地握紧了拳头。他知道,这些药材的调配将极大地缓解医馆的燃眉之急,也让医馆的运营更加顺畅。
继续往下看,多吉的目光落在小桂和莫珺给他提的建议上。他的眼睛一亮,心中涌起一股温暖与敬意。“这么好的主意,真是不愧是神医。”他喃喃自语,仿佛能看到小桂和莫珺在京城女子医馆中认真思考、精心谋划的模样。
第二天清晨,医馆的庭院里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多吉早早地召集了医馆的众人,包括大夫、护理员和帮忙的藏民们。他站在众人面前,手中拿着那封信,脸上带着自信而坚定的神情。
“各位,”多吉的声音清朗而有力,“我们收到了京城女子医馆小桂和莫珺的来信。她们不仅帮我们解决了药材调配的问题,还给我们提了一个非常棒的建议。”
他顿了顿,环顾四周,看到众人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期待,接着说道:“她们建议我们安排人去演一些剧,通过戏剧的形式,向牧民们展示医馆的重要性。比如,演示一位孕妇在家中分娩时的危险,以及在医馆分娩时的安全与便利。这样的形式喜闻乐见,能让牧民们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露出认同的神情。一位年轻的护理员忍不住问道:“多吉,你觉得这个办法能行吗?”
多吉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当然能行。我知道,改变群众的观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这种生动的形式一定会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看到医馆的好处。”
他环顾四周,继续说道:“我会安排人去准备剧本,挑选演员。我们不仅要演得生动,还要演得真实,让牧民们感同身受。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能打动他们的心。”
众人被多吉的话语感染,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决心与希望。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戏剧的演出,更是他们为藏民们带来健康与希望的开始。
几天后,医馆的后院热闹起来。年轻的藏民们在多吉的指导下,认真排练着剧本。他们虽然没有专业的表演经验,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真诚。多吉在一旁不时地指导,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终于,演出的日子到了。医馆的庭院里挤满了前来观看的牧民,他们带着好奇与期待,围坐在场地中央。随着锣鼓声响起,戏剧正式开始。演员们生动地演绎着每一个情节,从孕妇的痛苦到大夫的精心护理,从危险的难产到母子平安的喜讯,每一个细节都让观众们感同身受。
演出结束后,多吉走上前,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向牧民们讲解医馆的优势和孕期保健的知识。牧民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眼中露出认同与感激。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走进医馆,他们看到了医馆的专业与用心,也感受到了大夫们的温暖与关怀。藏地医馆,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多仁和卓玛在医馆后面申请了一套小房子,这是她们共同的小天地。房子虽不大,但布置得温馨而舒适,充满了家的气息。她们的家人从各自的部落赶来,为她们操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婚礼上,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之间。多仁身着传统的藏族婚服,头戴精致的头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卓玛身穿传统藏族婚服,温婉可人,两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正式圆房。
婚礼结束后,多仁和卓玛便开始了甜蜜的婚后生活。她们互相照顾,互相扶持,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多仁常常在清晨为卓玛准备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而卓玛则会在傍晚为多仁准备好一顿丰盛的晚餐。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如今,她们正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为这个小家增添更多的幸福与希望。
与此同时,朗杰和桑杰这对兄弟也开始了自己的爱情故事。不知从何时起,朗杰的目光开始频繁地落在支援医馆的小武大夫身上。小武大夫来自汉地,温柔聪慧,举止优雅,她的医术精湛,对待病患总是耐心细致。朗杰被她的气质所吸引,开始主动接近她,为她采摘新鲜的野花,帮她整理药材,甚至在她忙碌时递上一杯热茶。他的举动虽不张扬,却满是深情。
桑杰则将目光投向了格桑。格桑是医馆里一位年轻的藏族姑娘,她活泼开朗,笑容甜美,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桑杰常常在格桑忙碌时,悄悄为她准备好她喜欢的点心,或者在她疲惫时,帮她分担一些工作。他的眼神中满是温柔,他的举动也渐渐引起了格桑的注意。
兄弟俩都长高了,丰神俊朗,剑眉星目,眉宇间透着藏族男子的英气,却又多了几分书卷气和儒雅沉稳的气质。他们常常并肩而行,引得不少藏族姑娘投来羡慕的目光。然而,他们却都心有所属,将满腔的爱意倾注在自己心仪的女孩身上。
朗杰和桑杰的攻势并不急切,而是如同潺潺溪流,润物无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地表达着心中的情感。小武大夫和格桑也渐渐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心,眼神中开始流露出一丝柔情。
在藏地的这片土地上,爱情如同盛开的格桑花,悄然绽放,却又热烈而真挚。多仁和卓玛的幸福生活,朗杰和桑杰的甜蜜追求,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编织成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