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洒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小桂站在客栈门口,望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心中涌起一丝不舍。小镇的重建已然接近尾声,那些因飓风而受伤的百姓也都恢复得差不多,纷纷搬回了自己的新家。曾经被飓风蹂躏的家园,如今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桂回头看了看站在身后的夫君莫珺,他眼神中也带着几分留恋。莫珺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小桂,我们也该走了。”
小桂点了点头,转身看向站在客栈门口的徒弟们。这些日子以来,他们跟着自己和莫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也成长了许多。如今,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师傅,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大徒弟山药问道,眼中满是期待。
“收拾一下东西,我们今日便往东走。”小桂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徒弟们立刻忙碌起来,将行李一一搬上马车。小桂和莫珺也各自跨上马背,准备出发。
就在这时,小镇的百姓们纷纷涌了出来,围在客栈门口。他们的眼中满是感激和不舍,纷纷将手中的礼物塞进小桂他们的马车里,或者从窗户塞进车里。鸡蛋、玉米、自家酿的酒、自家蒸的糕点……各种各样的礼物堆满了马车,甚至有些还从车窗里溢了出来。
“小桂姑娘,这是我家自己酿的酒,你们路上喝。”一位大娘手里拿着一坛酒,硬是塞进了小桂的怀里。
“莫珺公子,这是我刚蒸的糕点,你们尝尝。”一位大婶手里拿着一篮子热气腾腾的糕点,塞进了莫珺的手中。
小桂和莫珺看着这些淳朴善良的百姓,心中既感动又无奈。小桂连忙说道:“乡亲们,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我们不能拿这么多东西。”
“小桂姑娘,你们救了我们全镇的百姓,这些礼物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们一定要收下。”一位老者说道,眼中满是感激。
莫珺也连忙说道:“乡亲们,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你们不用这么客气。”
但无论小桂和莫珺怎么推辞,百姓们都不肯收回礼物。最后,小桂和莫珺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些礼物,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保管这些淳朴善良的心意。
“乡亲们,我们走了。”小桂大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舍。
“一路顺风,小桂姑娘、莫珺公子。”百姓们齐声说道,眼中满是感激和祝福。
小桂和莫珺带着徒弟们,骑着马,拉着满载礼物的马车,缓缓离开了小镇。他们朝着东方走去,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小桂他们离开后,小镇上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恩情。老道士在完全恢复后,带着众多乡绅,来到了华山。他们在华山上刻碑立传,宣扬小桂和莫珺救人的事迹。碑文上详细记录了小桂和莫珺如何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拯救了全镇的百姓。
“小桂姑娘和莫珺公子是我们全镇的恩人,他们的事迹应该被后人铭记。”老道士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庄重。
乡绅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纷纷出资,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祠堂,供奉着小桂和莫珺的画像。祠堂里香火不断,百姓们纷纷前来祭拜,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而这个小镇,也因为重新建造,给百姓们建了新家,让百姓重新安家,所以被改名为“新安县”。这个名字寓意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新的安宁。
“新安县,这个名字好啊,寓意着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一位大娘说道,眼中满是欣慰。
“是啊,多亏了小桂姑娘和莫珺公子,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一位大叔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新安县的百姓们在新的家园里,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他们时常会想起小桂和莫珺,想起那些曾经帮助他们的日子。他们会在祠堂里点燃香烛,祈求小桂和莫珺平安,祈求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而小桂和莫珺,却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带着徒弟们,继续朝着东方走去,踏上了新的旅程。
小桂和莫珺带着徒弟们,一路向东行进。他们经过了许多城镇和村庄,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名声也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小桂姑娘和莫珺公子,他们是大英雄啊,救了我们全镇的百姓。”一位路人说道,眼中满是敬佩。
“是啊,他们的事迹真是感人肺腑,让人敬佩不已。”另一位路人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向往。
小桂和莫珺听到这些话,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他们知道,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终于,他们来到了义马。
义马,这个名字让小桂和莫珺都感到有些好奇。他们听说过这个地名,但却不知道它的来历。
“师傅,义马这个名字好奇怪啊,为什么会叫义马呢?”山药好奇地问道。
“这个地名确实有些特别,等我们到了义马,说不定就能知道它的来历了。”小桂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他们进入义马城,发现这里的人们都非常热情好客。他们纷纷围上来,好奇地看着小桂和莫珺,眼中满是敬佩。
“你们就是小桂姑娘和莫珺公子吧?我们早就听说过你们的事迹了。”一位大婶说道,眼中满是感激。
“是啊,你们是大英雄啊,我们都非常敬佩你们。”一位大叔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
小桂和莫珺微微一笑,说道:“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大家不用这么客气。”
“小桂姑娘,莫珺公子,你们一定要在我们这里多住几天,让我们好好招待你们。”大婶说道,眼中满是热情。
“是啊,我们这里有很多好吃的,你们一定要尝尝。”大叔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小桂和莫珺看着这些热情好客的人们,心中感到非常温暖。他们决定在义马多住几天,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师傅,我们去义马城的中心看看吧,说不定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山药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好啊,我们也去转转。”小桂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
他们一行人来到了义马城的中心,发现这里有一座祠堂,上面的金字牌匾写着“义马祠”。院子中央有一座雕像,雕像上是一匹骏马,马的身上刻着“义马”两个大字。
“师傅,那匹马是什么意思啊?”山药好奇地问道。
“我们过去看看吧。”小桂说道,带着徒弟们走向雕像。
他们来到雕像前,发现雕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义马,因义马救主而得名。”
“义马救主?”小桂和莫珺都感到有些好奇。
“是啊,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善良的村民,他养了一匹马。有一次,他遇到了危险,这匹马为了救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村民们为了纪念这匹马的义举,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义马’。”一位老人说道,眼中满是敬佩。
“原来如此,这匹马真是义薄云天啊。”小桂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是啊,它的义举让我们都非常感动。”莫珺说道,眼中满是敬意。
他们站在雕像前,心中充满了对这匹马的敬意。他们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师傅,我们也去义马的其他地方看看吧,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山药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好啊,我们继续走走。”小桂说道,带着徒弟们继续在义马城中漫步。
他们走过了义马的大街小巷,了解了许多关于义马的传说和故事。他们发现,这个地方的人们都非常淳朴善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义马的精神。
“小桂姑娘,莫珺公子,你们看那边。”山药指着远处的一座山说道,眼中满是好奇。
“那是什么山?”小桂问道。
“那是义马山,传说那匹义马就葬在那里。”一位路人说道,眼中满是敬意。
“义马山?”小桂和莫珺都感到有些好奇。
“是啊,义马山。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去那里祭拜那匹义马,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路人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庄重。
小桂和莫珺听了,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们决定去义马山看看,祭拜那匹义马。
他们带着徒弟们,来到了义马山。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他们沿着山路前行,来到了一座墓碑前。墓碑上刻着“义马之墓”。
只听旁边有老人捻着胡子在说:“这义马,其实是饮马,因为当年项羽在这里饮马,所以叫饮马,后来时间久了就叫成了义马了。”另一位夫子模样的人说:“不对,我听说的是义马原本叫‘驿马’,古时候这里是个驿站,来往的官差和行商都在此换马休整,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作‘驿马’,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义马’。”
“哎呀,你们都错了。”这时,一个声音插了进来,众人回头一看,是一位背着药篓、身着布衣的郎中。他自幼随父学医,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放下药篓,说道:“我听我爹讲过,这义马还有一段神马救村的传说呢。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发大水,眼看村子就要被淹,村口的老槐树下突然闪出三道白光,化作三匹白马,冲进洪水中,逼得洪水退去,保住了村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三匹白马,就在老槐树下建了白龙庙,村名也慢慢变成了‘义马’。”
小桂听后,微微一笑,说道:“看来这义马的来历,还真有不少说法呢。不过,无论是项羽饮马、驿站驿马,还是神马救村,都给这地方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莫珺点了点头,说道:“是啊,这些传说也从侧面反映了义马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沧桑,却始终有着不屈的生机。”
山药听得入神,眼睛亮晶晶的,说道:“师傅,我觉得神马救村的故事最神奇,要是真有那样的神马就好了。”
格桑则拉着多吉的手,说道:“哥哥,要是我们也能遇到神马,那该多好啊。”
多吉摸了摸妹妹的头,笑道:“说不定这义马城里,就藏着神马的传说呢。”
朗杰和桑杰对视一眼,说道:“不管怎样,这义马的名字,背后肯定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咱们这次来,说不定还能挖出更多秘密。”
多仁和卓玛也觉得有趣,多仁说道:“等咱们在义马多待几日,说不定就能把这名字的来历查个水落石出。”
巴桑则笑着说:“不管名字怎么来的,这地方既然叫‘义马’,那肯定和‘义’字脱不了干系。说不定,这里的人们,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仗义疏财、见义勇为的劲儿呢。”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趟义马之行,或许真的会有些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