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并没有结束,铁道部的部长蒙恬的职务也没有解职。
皇帝扶苏准允了蒙恬继续西行剿灭匈奴的战略。通过陇月铁路,半个月的时间,朝廷向月氏运送了10万精兵和相应的辎重,这一次,甚至送上来包括1000辆燃油卡车。
火车的运送能力太强了!
卡车运送辎重,士兵乘坐摩托车。十万大军一天行进速度可以达到恐怖的500里。万里征程只需要20天时间!
这一次大军的行进速度、辎重补给半径显然大为增加。
在巩邑被赵杏儿管的服服帖帖的赵芃,一下子就蹦到月氏。以监军长公主身份,继续跟蒙恬搭班子。
这一次,蒙铠并没有跟着赵芃一起出现在蒙恬面前。蒙铠被留在诚记,继续见习大掌柜的训练。
看到全副戎装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赵芃,蒙恬又想起来当初在张诚的宅邸中,自己一掌砍在她颈间,她立即昏过去的那一刻。
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如今的长公主,不仅仅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女豪商,也是军中的一号人物,在战略战术和后勤管理上,赵芃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楚汉之间的无数名将。
驱赶匈奴万里,赵芃的功绩也并不比任何一位高级将领少。
“奉皇兄命,在大将军帐下行走!”赵芃笑着说。
“把我们上次没做完的事情做完吧。”蒙恬很平淡的说。
在大将军眼里,战争和吃饭喝水是一样的平淡。
“匈奴人已经混入了西方的蛮族之中了……”赵芃说。
对匈奴的监控,一直没有停止。秦人仍然可以从往来的商贾口中、草原上的牧人口中,得到有关匈奴的各种消息,而赵芃对这些匈奴人的研究也从没有停止。
虽然,从巩邑理工大学的体系看,赵芃算不上是顶聪明、学术能力很强的那一类人。但是比起朝廷中的很多大臣,赵芃已经可以算作是眼光毒辣、学习勤勉、能力出众的了。
“混入蛮族就把蛮族也赶得远远的。再就是把大秦继续向西推进,至少要推进到拜占庭,那个海峡如同潼关一样,可以作为我们的西潼关。”蒙恬说。
大将军的一句话,都是尸山血海,都是倾国倾城。
“西方有佳人,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赵芃拍着掌吟咏。
蒙恬皱了皱眉:“你这个是什么小调?”
“大将军倾城倾国!”赵芃笑道。
蒙恬听了这话,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全新的机械化大秦军队,以每日500里的速度,从月氏出发,在大宛郡蒙城(原贵山城)集结整军,继续西行,沿里海向北逆时针行进,绕过里海北部低地,穿过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平原,继续向西,抵达波罗的海岸边。
穿过了无数广袤肥沃的平原。
热爱耕种的大秦士兵们,看到有如此肥沃的旷野,看到所过之处几乎没有什么居民,无不感慨哀叹:好好的土地,就这么荒着,这哪有天理啊!
所有这些土地都是皇帝陛下的,按照授田令进行分配。大秦制度叫做一夫百亩,但是这么大的旷野,一夫百亩才能用多少,所以在这片荒凉的东欧平原,欧洲粮仓的所在,赵芃奉陛下令,宣布了愿意前来开垦的秦人家庭,可以一夫千亩!
按照张诚出生那会儿,一夫百亩都很难耕作好。但是现在有拖拉机啊!拖拉机+黑土地,耕种麦子呱呱地!一夫千亩不但可行,甚至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在有心人刻意引导的情况下,向黑海北部平原移民的行动开始了,这次移民的主力,是淮泗地区的居民。
淮泗地区,因为有母亲河黄河的肆虐,这个暴虐的妈妈经常泛滥,弄到从北方海河一直到南方的淮河地区,经常要遭逢灾荒。所以淮河地区的人民焦虑又易怒,具有天生的反抗精神。淮泗地区上次作乱还是上次,陈胜吴广靠着几根木棒竹竿,搞到天下大乱。
虽然天下人口损失过半,但是今天淮泗地区仍然存在土地不足、人口过于丰富的问题。大秦既往的“一夫百亩”的政策,在淮泗地区无法兑现,也让淮泗人民对扶苏朝廷的信任是最差的。
结果这次长安就印制了大量的海报,宣传追随蒙恬将军的脚步,在黑海北方平原有沃野千里,并且没有这么暴虐的母亲河,不会毒打亲生儿子,这块土地乃是天下最宜居之地云云。
有意去黑海垦荒的,国家发给路费盘缠,火车送到月氏后,汽车送你去黑海的定居点,到地方还有朝廷发放小四轮拖拉机和粮食种子,只要去干上两三年,娶上几个老婆那是不成问题,那里的姑娘都是白皮肤大屁股……
宣传资料并没有半个字的虚言,包括什么是白的什么是大的,那里的人种就符合这个要求,但是是否符合秦人的审美,这就见仁见智了。
至于说的朝廷发放盘缠……
是的,在铁路彩票之外,朝廷又发行了黑海彩票,彩票的收益专门用来支付移民的费用。
真特么是一箭三雕啊!
解决了黑海平原荒地连天的问题,解决了大秦西方边陲没有足够人口、足够兵员的问题,还解决了淮泗人口过剩、存在隐忧的问题。
这么毒的计谋,张诚怀疑是陈平搞出来的,蒙恬怀疑是张良搞出来的,皇帝却知道,这馊主意就是朝中文官第一人——张苍丞相搞出来的!
最毒文人心!
不过那是反对者的看法。张苍大人自己的说法是,区区一张彩票一张海报,就能解决国家最难的三个问题,这才是公忠体国啊!
不过出了这么好主意的张苍大人,也并没有向任何一方索要黑海北岸那些又大又白……张苍大人审美从来很稳定,一直喜欢的都是大秦本土的女子。尤其是上郡地区的女子。
高奴县嘛,就是后世的绥德米脂延安一带,这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上郡的女子是自古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