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尼子基于一位学者的理想,在长城大学设立了一笔基金,来奖励刘后一这样有志于科普创作的人。当然,设立基金这种事情,少不了向两个人化缘——一位是有钱人张诚,一位是当今皇帝扶苏。
张诚听说是科学普及创作,自然大为赞同,科普创作甚至比开设学校更快速提高全民素质。公孙尼子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老人家出力,自己当然不吝于出钱。
张诚提供的资金来自三个归口。分别是诚记商行、巩邑、张诚个人的名义。三个户头分别提供资金这项科普创作和出版的经费自然立刻充裕起来。
有张诚带头,自然张诚的亲朋好友也都会积极参与,张妈妈从制鞋厂拨了一大笔钱给公孙尼子。公孙尼子立即亲自造访制鞋厂,亲笔为制鞋厂题字、亲自设计品牌logo。不仅仅是作为给金主的回报,公孙尼子是觉得,这么长时间自己都没有关注过张妈妈的事业,也有点太过失礼,这次一并补上。
赵杏儿作为长城大学的教授和公孙尼子的弟子,捐赠了一年的俸禄和圜阳侯封邑半年的收入。
赵三球用张村工艺美术厂的名义,捐赠了一笔款。
蒙恬韩信赵芃等,各自都有捐献。本来以为很艰难的一个学术普及计划,一下子就变得容易了。公孙尼子已经有能力采取预定的方式,由作者自报选题、提供样稿和创作意图的方式来申报,编委会评价觉得撰稿人方案可靠,就会预付定金稿酬,支持创作者完成相关书稿的创作。
资金充裕,令无数杰出之士投身到这一批学术普及书刊的创作之中。
听到张诚全家出钱出力,扶苏也自然做得顺水人情,从内府拨出一笔钱给公孙尼子,又下诏废止《挟书令》,废止了始皇帝到刘邦时期禁止天下自由携带书籍的规定,算是为图书印刷发行解开了最后一道枷锁。
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长城大学的那个石板印刷厂加以扩建。
在沈荃的支持下,石板印刷技术也出现了一次全新的迭代升级——沈荃橡胶集团生产的一种橡胶具有很好的吸水性,用油墨在橡胶皮上书写文字,再将胶皮浸润清水,涂有油墨的部分就会不吸水,再用油墨滚在胶皮上,就能令文字区域油墨饱满,而浸水的部分不沾油墨。这样就可以实现文字转印。
巩邑和张村两地的机械师,携手设计了一种滚筒印刷机器,把胶板安装在滚筒上,就可以实现连续进纸连续印刷。
胶板制作成本比石板低得多。胶板印刷机的印刷效率又比石板印刷高得多。一个小胶印机,一个小时就能印刷几千张纸。甚至让公孙尼子这样的老行家惊为天人。
印刷效率提高、成本一再下降,公孙尼子的这个出版计划就不断扩大,最终,印刷厂定名为万有文库,并以这个名义,提出了一个两千册图书的撰稿、编辑、印刷、出版、发行计划。
万有文库成为一个全新的品牌名。以万有文库名义印刷出版的这批图书,经常被整套购买,在各个郡县设置图书馆、在各个学校设置图书室,整套陈列。甚至一些如张诚韩信这样的彻侯和朝廷高官,也会成套购买万有文库,收藏在家中,作为子弟教育的基本读物。
阅读两千册图书,眼光视野自然超过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在未来的成长,自然高出平民家庭一大截。上流社会一直都非常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只不过,过去的教育只能父子相传,现在,你有两千册图书在手,就可以无所不知!
收藏这批图书的书馆、阅览室,也都悬挂了“万有书库”的牌匾。
公孙尼子请扶苏亲自撰写了“万有书库”四个字,赵三球翻制了丝网版,张村的木作坊使用栎木制作了标准的薄木板,用油墨丝网翻印在木板上。
万有书库的书卷以五十册为一箱,装在一个大木箱子里。第一函的盖板就是这个扶苏题字的万有书库的牌匾。
这块板拆下,在四个边上安装上书函中预装的边条,就成为一个特别漂亮的匾额。可以悬挂在藏书间的门额上。告诉人家这里是藏书之所。
全天下就有无数个万有文库图书室。牌匾上有皇帝扶苏的题字和签名,整个帝国都沐浴在皇帝的圣恩之下。文人高士都赞颂皇帝对文事的看重。
听到这个消息,扶苏皇帝龙心大悦,又额外拨了一笔款捐赠给长城大学。又特别封赠公孙尼子为太子太师。这是一个荣誉头衔,证明皇家承认公孙尼子的学术地位,承认公孙尼子是太子名义上的正式老师。
这个头衔也彻底打消了道家学派商山四皓的企图。得到这个消息,商山四皓就收拾行装,离开长安,回到商洛县的山中继续隐居。
据说当天皇帝令丞相张苍亲自相送。因为张苍在场,御史大夫和侍御史们也只能按照礼仪,说了些辞行的场面话,以御赐的醇酒为四位长者祝寿。
四个老头坐在牛车上离开长安,看着烟尘滚滚,看着越来越远的长安城墙,四个老头知道自己这一生大概再没有机会回到长安,对自己的学术不能在长安施展,对自己门派没有抓住机会走到太子身边,也为自己在学术大会上平庸的表现懊恼不已。
时代变了。
过去的学者需要乡间讲学、隐居、养望,让自己的名声传遍天下。
而公孙尼子和张诚则通过建立庞大的大学,广收门徒,出版着作,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将自己的学术打磨的更加完善,让自己的学术能够广布大秦四海之内。
这全新的玩法,商山四皓从来没有机会接触过。
----
《万有文库》由出版家王云五策划、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9年至1937年间出版的综合性丛书,旨在通过系统化编纂推动中西学术知识普及。该丛书以经济型出版模式助力家庭及中小型图书馆建立基础藏书体系。
全书共分两集,收录1721种4000册,涵盖国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