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那我去隔壁康小子那边转一下,也该回去洗洗睡了。”老杨头嘀咕了一声,背着手出了骆家院子。
杨华忠他们目光跟随着老杨头的背影,看他出了院门后,果真往左边去了……众人松了一口气。
“前阵子我奶和我姑姑他们带着几个孩子回来住了一个月,那会子东屋热热闹闹,我爷估计现在还有点不习惯这种冷清吧,一到天黑就出来到处游荡。”
在杨若晴看来,老杨头这是寂寞了。
杨华忠点头,赞同杨若晴的说法:“当初咱老杨家没分家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后来分家的那阵子,你爷也是这样到处转悠,还时常无缘无故发脾气。”
“那会子我年纪也不是太大,有些事,有些感受,还不能完全理解老汉。”
“现如今我自个当了爷,当了嘎公,每年过年一大家子从天南海北回来聚集一堂,热热闹闹,等到年一过完,各走各的,家里突然就像被贼给偷了似的。”
杨华忠说到这里,黝黑的脸膛好像还浮起不自然的红晕。
显然,对于他这样习惯了将所有情绪都忘肚子里吞的汉子来说,像今天这样公开表达自己内心深藏的情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像孙氏,那是三五不时的情绪外露,尤其每年过年腊月里,子女们从各个地方回来,她的欢喜激动溢于言表。
而当过完年,几乎从正月初四五开始,亲戚家的年也渐渐要拜得将近尾声时,大安他们就要开始筹划启程的事。
每当这个时候,孙氏就开始情绪低落了,而当子女们正式离开家门的当天,孙氏那个依依不舍哟,真的,太虐了,杨若晴都不忍心看。
一直要过去三五天,孙氏才能从这样的状态中缓缓回过神,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然后边生活边期盼着下一次的过年和重聚。
而每一次重聚,不仅有孩子们的长大,也伴随着父母的衰老,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每个人似乎永远都在进行一个循环,像候鸟,来了,又走了,永远都停不下来……
所以此刻,仅仅只是听到杨华忠说起他自己的心情时,孙氏就共情到了,眼圈都红了。
“是啊,孩子们小的时候吧,就盼着他们快快长大,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该娶的娶,该嫁的嫁,可真的等到他们成家立业了,家里,心里,突然都空落落的,呵呵,人也真是奇怪哦,明明盼着的事情发生了,却还是有点那啥,说不上来我……”
“娘,你说不上来就别说了,来,再吃碗西瓜粥。”杨若晴直接给孙氏盛了一碗西瓜粥递过去,脸上挂着俏皮的笑容。
“你和我爹最该庆幸的是,我和朵儿没有远嫁,尤其是我,天天围着你们转悠。”
“那是那是,幸好你们姐妹在身边,我和你娘知足了,先前也不过看到你爷那样,随口提了两句。”杨华忠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来,搓了搓手,有点担心杨若晴质疑他重男轻女。
杨若晴根本就不回质疑他,自家老爹如果重男轻女,当年傻乎乎的胖丫咋就被送人或者卖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空里,别说傻闺女,就算是儿子,真当揭不开锅了,在某些父母的眼中那都是可以拿来换银子换粮食的‘东西’。
反正,只要婆娘在,还愁没孩子?
当然了,只要有银子,还愁没有婆娘?
所以说杨华忠绝对不是重男轻女的那类人,甚至在整个老杨家,除了老杨头和谭氏,其他人也都很喜欢闺女。
就算是老杨头和谭氏,那也不能完全叫重男轻女,只能说他们二老很在意男丁的传承。
但同时,他们在五儿一女中,除了早逝的老大杨华安,他们最疼爱的是唯一的女儿杨华梅……
孙氏看着杨若晴俏皮的笑容,以及送过来的西瓜粥,心情莫名就好了许多,微笑着说:“我吃不下。”
杨若晴说:“我知晓你的饭量,平时夜饭你吃一碗就放筷子了,可西瓜粥是你的最爱,没有三碗你是吃不过瘾的。”
孙氏红了脸,有点不好意思的往骆铁匠,王翠莲那边瞟了眼,嘴里说:“瞎说,今天真的吃饱吃过瘾……”
王翠莲笑着拿起自己的空碗,说:“我也喜欢吃西瓜粥,我得多吃几碗,晴儿娘,你就算是陪我,再吃一碗!”
杨若晴也笑看了下王翠莲,清楚大妈的用意。
“娘,你听到了吧?我大妈让你陪她吃,你再拒绝就不好了啊!”
就这样,孙氏重新捧起了碗,笑眯眯的享受起了西瓜粥的美味。
而骆铁匠也拉着杨华忠去堂屋里喝茶,抽烟,拉家常,顺带慢慢等院子里两个妇人吃饱喝足。
孩子们吃饱了,跟着芍药铃兰回了后院洗澡去了。
杨若晴手里摇着蒲扇,来到院子门口,站在路边纳凉。
顺便帮杨华忠他们盯梢,倘若老汉从隔壁康小子那边院子出来,想要再去小二房,她就给拦回来。
结果是她多想了,老汉还真的说到做到,从康小子那院子里出来后就沿着大路往村子里走。
经过杨若晴身旁时,两人随便说了两句话,没再逗留。
杨若晴看着老汉走远的背影,确实有几分孤独萧瑟。
这份孤独和萧瑟,其实儿女只占了一半,因为大多数儿孙都留在长坪村,陪在老汉身边的。
有一半的孤独萧瑟,应该是来自于谭氏,老伴不在身边,老汉一个人都不太想回到东屋了。
“对了晴儿,大志他们夫妻儿女大概啥时候能到家?”
走了几步,老杨头突然回头来了这么一句。
杨若晴刚还沉浸在老汉这落寞的背影上,被他这么一问,好两秒还反应过来原来老汉是在关心大志他们行程的事啊。
“快了,就这两天到望海县吧!”
“那家里要去人接吧?”
“嗯,明日一早,兴旺就去县城码头等着呢!”
“那就好,等大志他们回来了,你们骆家就热闹了。”
杨若晴笑得眼底都是亮光,“那必须得,我们骆家的第一个孙儿辈呢!一家人都伸长了脖子盼着呢!”